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双链环状DNA病毒,主要感染人体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致良性病变,高危型持续感染可引发恶性肿瘤。传播途径有性传播、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转归有自我清除和持续感染。预防可通过接种HPV疫苗、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HPV的分型
1.低危型HPV:常见的有HPV6、HPV11等,主要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例如,HPV6、HPV11感染可导致生殖器部位出现乳头状、菜花状等外观的赘生物,多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年轻性生活活跃的人群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和男性感染的概率受性行为等生活方式影响。
2.高危型HPV:包括HPV16、HPV18等,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可能引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感染与女性的性行为、生育情况等生活方式相关,有多个性伴侣、过早性生活等情况会增加高危型HPV感染风险;对于男性而言,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阴茎癌、肛门癌等发病相关,其生活方式如不洁性行为等也会影响感染几率。
二、HPV的传播途径
1.性传播:这是HP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有性生活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无论是异性之间还是同性之间的性行为都可能导致HPV的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HPV的风险往往越高,这在不同年龄、性取向的人群中都存在关联,性生活活跃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防范。
2.母婴传播:母亲患有生殖道HPV感染时,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会通过产道接触到HPV,从而导致新生儿感染,这种情况主要影响新生儿的皮肤和黏膜部位,对新生儿的健康有一定潜在威胁。
3.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浴巾等,也有可能造成间接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一般在皮肤黏膜有破损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感染,不同生活环境中物品的共享情况会影响这种传播风险。
三、HPV感染的转归
1.自我清除:大多数健康人感染HPV后,免疫系统能够发挥作用将其清除,尤其是低危型HPV感染,约60%-90%的女性低危型HPV感染可在1-2年内自然清除,这在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轻人、生活方式健康、免疫力较好的人群自我清除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高危型HPV感染,也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一般来说,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相对低危型要低,但仍有部分人会出现持续感染情况。
2.持续感染:少数人感染HPV后会出现持续感染状态,尤其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超过1年以上,就有可能引起宫颈等部位上皮细胞的异常病变,进而可能发展为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持续感染的发生与个体的免疫力状况密切相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更容易出现HPV持续感染,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中,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下降,相比年轻人更易出现HPV持续感染情况。
四、HPV相关疾病的预防
1.接种HPV疫苗: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等。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HPV6和HPV11,可预防宫颈癌及生殖器疣;九价疫苗则进一步扩大了预防范围,能预防更多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感染。接种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手段,适宜接种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二价疫苗适宜接种年龄为9-45岁,四价疫苗适宜接种年龄为20-45岁,九价疫苗适宜接种年龄为16-26岁,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
2.定期筛查: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TCT)联合HPV检测等。通过定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筛查频率有所差异,一般建议25-64岁的女性每5年进行一次TCT和HPV联合筛查,或者每3年单独进行一次TCT筛查。男性也可关注自身相关部位的健康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检查,虽然男性患HPV相关恶性肿瘤的概率相对女性低,但也不能忽视。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HPV感染及持续感染的风险。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例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应增加运动量,调整生活方式以提升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