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应对包括立即自救(停止活动、呼叫急救)、现场急救(吸氧、准备药物)、医院救治(急诊评估、再灌注治疗)、后续治疗与康复(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有基础病史者需控制基础病、儿童青少年病情凶险需特殊护理。
一、立即采取自救措施
1.停止活动:突发性心肌梗死发作时,患者应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体力活动或其他剧烈运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因继续活动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缺血缺氧状况进一步恶化。例如正在跑步的患者应马上停下脚步,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
2.呼叫急救: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向调度员清晰准确地说明自己的具体位置、大致病情等情况,以便急救人员能迅速抵达现场进行救治。
二、现场急救处理
1.吸氧:如果有条件可以立即给予吸氧,通过增加氧气供应,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对缓解心肌梗死症状有一定帮助。
2.药物准备家属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给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需注意硝酸甘油一般每次含服1片,若症状未缓解可间隔几分钟再次含服,但一般不超过3片,且服用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三、医院救治流程
1.急诊评估患者被送至医院急诊科后,医生会立即进行相关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同时会迅速安排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心电图可发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T波改变等心肌梗死表现;还会进行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等,肌钙蛋白升高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适合溶栓的患者,会给予溶栓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溶栓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时间窗要求,一般是发病后3-6小时内,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严格把握。
介入治疗:如果患者适合进行介入治疗,会尽快安排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堵塞的部位和程度,然后通过球囊扩张、放置支架等介入手段开通堵塞的血管,使心肌及时恢复血液供应,这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较有效的手段,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四、后续治疗与康复
1.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系列药物进行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凝药物(如肝素等,根据病情可能会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ACEI或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等。
2.康复训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会逐步开展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可进行床上的肢体活动等轻度活动,随着病情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站立、室内行走等,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体力,促进患者的康复,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由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五、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在救治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康复训练也要更加谨慎,逐步进行。
2.女性: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为女性在患病后可能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等情况,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3.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心肌梗死的恢复,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等,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方案;高血压患者要继续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在合适范围,以减少对心脏的进一步损害。
4.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心肌梗死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往往病情较为凶险。儿童及青少年心肌梗死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在救治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药物使用要尤其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康复训练也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特殊安排,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