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有多种症状,包括乳房肿块(单发、质地、边界、活动度因性质等而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差异)、乳房外形改变(酒窝征、橘皮样改变、乳头改变)、乳头溢液(液体性质多样,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不同情况)、疼痛(程度不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表现不同)、腋窝淋巴结肿大(转移时可出现,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差异)。
一、乳房肿块
特点:是乳腺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单发,肿块质地一般较硬,边界可能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因肿瘤性质不同而有差异。例如,乳腺癌的肿块通常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而一些良性乳腺肿瘤如纤维腺瘤,肿块质地韧,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乳腺肿瘤肿块的特点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的乳腺纤维腺瘤相对常见,肿块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生长缓慢;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的可能性相对增加,肿块的恶性特征更明显。
性别因素:男性也可能发生乳腺肿瘤,男性乳腺肿瘤的肿块往往更易被察觉,且恶性肿瘤的比例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乳腺肿瘤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肿块的出现及特征。有长期饮酒习惯的人群,乳腺肿瘤的发病风险也可能升高。
病史因素: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如乳腺囊性增生病等,其发生乳腺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肿块的表现可能与单纯乳腺正常组织发生肿瘤有所不同。
二、乳房外形改变
酒窝征:当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时,可使其缩短,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形成类似酒窝的外观。这是乳腺癌较常见的表现之一。
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凹陷不平,像橘子皮一样。也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
乳头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内陷、偏移等情况。乳腺癌时,若肿瘤位于乳头深部或附近,可因肿瘤侵犯乳管使其缩短,牵拉乳头导致乳头内陷;乳头湿疹样癌可表现为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疡等改变。
三、乳头溢液
特点: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液体,可为血性、浆液性、水样等。血性溢液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浆液性溢液可见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导管内乳头状瘤等;水样溢液相对较少见,也可能与某些乳腺肿瘤相关。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乳头溢液的原因有所不同。年轻女性的乳头溢液可能更多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等良性疾病有关;中老年女性乳头溢液则需警惕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
性别因素:男性乳头溢液相对少见,一旦出现乳头溢液,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乳头溢液,如避孕药等,停药后可能有所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内分泌,间接导致乳头溢液情况的发生。
病史因素:有乳腺手术史、内分泌疾病史等的人群,乳头溢液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且需更仔细排查原因。
四、疼痛
特点:乳腺肿瘤引起的疼痛程度不一,有的可能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肿块等其他症状;有的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乳腺癌一般早期疼痛不明显,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良性乳腺肿瘤如乳腺囊性增生病,可能在月经前出现乳房胀痛,月经后缓解。
年龄因素:年轻女性的乳腺疼痛可能更多与月经周期相关的乳腺增生等良性病变有关;中老年女性乳腺疼痛若持续不缓解,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性别因素:男性乳腺肿瘤引起疼痛相对较少见,一旦出现疼痛,应高度重视。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乳腺疼痛的症状,影响乳腺的健康状态。
病史因素:有乳腺疼痛既往史且反复发作的人群,发生乳腺肿瘤的风险可能增加,疼痛的性质和特点可能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五、腋窝淋巴结肿大
特点:乳腺肿瘤转移时可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癌常见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初期可推动,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融合成团。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可能更多与炎症等良性原因有关,但也不能忽视肿瘤转移的可能;中老年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需更警惕乳腺癌转移的情况。
性别因素:男性腋窝淋巴结肿大继发于乳腺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重点排查乳腺来源的肿瘤。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接触放射性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乳腺肿瘤转移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乳腺肿瘤病史且治疗后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需考虑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