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有常见主观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还有客观表现如心率异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脏听诊异常;其危害包括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输出量减少、引发心脏重构)、对全身器官的影响(脑供血不足、其他器官缺血)以及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引发心律失常恶化、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一、心律不齐的症状
(一)常见主观症状
1.心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可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跳动感,这是心律不齐最常见的主观感受之一,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年轻人可能因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诱因引发,而老年人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相关。
2.胸闷:胸部有压迫感、闷塞感,部分患者会感觉呼吸不畅,这种症状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律不齐患者中都可能出现,比如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等变化,更易因心律不齐出现胸闷症状。
3.头晕: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头部昏沉感,重者可能会感到天旋地转,甚至站立不稳而摔倒,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头晕可能会增加跌倒受伤的风险,儿童若出现严重心律不齐导致脑供血不足也可能引发头晕。
4.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心律不齐患者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例如年轻的心律不齐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就比以往更容易感到疲惫。
(二)客观表现
1.心率异常
心动过速:成人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可表现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心跳加快,在运动、发热、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暂时性心动过速,但如果是病理状态下的心动过速则与心律不齐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心动过速的诱因和后果有所不同,儿童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老年人则可能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心动过缓:成人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分钟,也可能呈现不规则的缓慢心跳,老年人心动过缓可能是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而运动员等长期运动人群可能本身基础心率较慢但不一定是病理状态的心律不齐。
2.心脏听诊异常:医生通过听诊器可发现心跳节律不规则,比如心跳间隔不等、心音强弱不一等情况,不同类型的心律不齐在听诊时表现有所差异,如房颤时听诊可发现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特征,这种听诊异常在各个年龄段心律不齐患者中都能被发现。
二、心律不齐的危害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心输出量减少:心律不齐会打乱心脏正常的收缩和舒张节律,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降低,使得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对于儿童来说,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身体各器官需要充足血液供应来支持代谢和生长;老年人则可能加重原有的心功能不全,使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
2.引发心脏重构:长期的心律不齐会使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心脏重构。例如,心房或心室扩大、心肌肥厚等,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患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的心律不齐患者中更为明显,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存在长期的心律不齐且基础心脏有病变,就容易出现心脏重构。
(二)对全身器官的影响
1.脑供血不足:心律不齐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使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轻者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严重时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导致脑梗死。老年人本身脑血管弹性下降,脑供血不足更容易引发脑梗死等严重脑血管事件;儿童若频繁出现脑供血不足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等。
2.其他器官缺血:除脑部外,肾脏、胃肠道等器官也会因血液灌注不足受到影响。肾脏长期缺血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尿量减少、蛋白尿等;胃肠道缺血会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情况在不同年龄的心律不齐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只是表现程度因个体差异和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1.引发心律失常恶化:心律不齐本身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室颤动是极其危险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任何年龄段的心律不齐患者都有发生心律失常恶化的可能,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例如患有心肌病的患者出现心律不齐时,就较易进展为恶性心律失常。
2.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某些严重的心律不齐,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在老年人中,由于基础心脏疾病较多,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相对更高,而年轻人如果存在先天性心电活动异常相关的心律不齐,也可能在某些诱因下发生心源性猝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