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肺部炎症,可由不同病原体或吸入羊水等引起,有感染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等分类,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靠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氧疗、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预防需孕期保健、产时防护、产后护理,护理要密切观察等。
一、定义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部炎症,是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多发病。它可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也可因吸入羊水、胎粪或乳汁等引起。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肺炎
产前感染:多因母亲在孕期受感染,病原体通过血行传播经胎盘感染胎儿,常见病原体有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也可能是羊膜早破时,阴道内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上行感染羊水,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而致病。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产道内被细菌污染的分泌物而感染,常见病原体有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产后感染:多因新生儿接触了已感染的人员,如护理人员携带病原体,或因呼吸道感染传播等,病原体可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侵入新生儿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吸入性肺炎
羊水吸入性肺炎:多发生在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常因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较多羊水所致。
胎粪吸入性肺炎: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引起。
乳汁吸入性肺炎:常见于吞咽功能不完善、食管反流、腭裂等新生儿,由于乳汁吸入呼吸道导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新生儿肺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表现为拒乳、呛奶、口吐白沫、呼吸浅快、鼻翼扇动、点头呼吸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呼吸急促,频率可达60-80次/分钟以上,同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
2.感染性肺炎的特殊表现:如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会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的情况,精神萎靡;如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会有喘憋等表现。
3.吸入性肺炎的特点:羊水或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出生时可有窒息史,复苏后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并且咳出液体中可能含有胎粪颗粒等;乳汁吸入性肺炎,多在喂奶后出现呛咳、呼吸急促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根据新生儿的症状表现,如呼吸情况、有无口吐白沫、拒乳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2.体格检查:听诊肺部可闻及异常呼吸音,如湿啰音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采集鼻咽分泌物、血液、气管分泌物等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新生儿肺炎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有炎症浸润影等改变,帮助医生了解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供应,对于不能正常吃奶的新生儿,可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
2.氧疗:根据新生儿的血氧情况给予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以纠正缺氧状态。
3.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4.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对于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六、预防措施
1.孕期保健:孕妇要注意孕期卫生,避免感染,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感染等问题。
2.产时防护:分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等。
3.产后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护理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有吞咽功能不完善等情况的新生儿,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乳汁吸入。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要点
新生儿患肺炎时,护理至关重要。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面色、体温等情况,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护理操作。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温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55-65%为宜。喂奶时要小心,防止呛奶,对于病情较重需要静脉营养的新生儿,要注意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给予新生儿足够的关爱和照顾,营造舒适的环境促进新生儿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