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炎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长期心肌缺血引发心肌病变,发病与冠状动脉狭窄等及危险因素有关,表现为心衰及心律失常等,检查有心电图等,治疗针对冠脉病变及心肌重构,预后与病变等相关;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排血不足的综合征,分左右及全心衰,表现各异,检查有超声心动图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器械等,预后与病因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检查及预后有差异。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肌重构、氧化应激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由多种心血管疾病引起,如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性别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某些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有性别倾向。
临床表现
缺血性心肌炎: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心力衰竭症状,如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悸等,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相关表现,如心悸、头晕甚至黑矇等。心脏检查可发现心脏扩大,听诊可能有心音减弱、心律失常等。在年龄较大且有长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若出现逐渐加重的活动耐量下降等表现需警惕。
心力衰竭: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引起的呼吸困难,初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伴有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痰)、乏力、头晕等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胃肠道淤血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心衰竭则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竭的表现。各年龄段心力衰竭患者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儿童心力衰竭可能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与成人表现不同。
辅助检查
缺血性心肌炎: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室壁厚度改变、心脏扩大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缺血性心肌炎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心肌核素显像可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对于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若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助于诊断。
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可测定心脏的射血分数(EF值)等指标,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BNP(脑钠肽)及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对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心力衰竭患者通常升高;X线检查可发现心脏增大、肺淤血等表现;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段心力衰竭患者检查时需注意儿童的检查配合度等问题,比如儿童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
治疗原则
缺血性心肌炎:治疗主要针对冠状动脉病变改善心肌供血,如药物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同时针对心肌重构进行治疗,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和耐受性,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副作用更敏感,在选择药物时需谨慎评估。
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限盐等)、药物治疗(利尿剂减轻水肿、ACEI/ARB等改善心肌重构、β受体阻滞剂等)、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对于儿童心力衰竭,治疗更强调早期诊断和综合管理,可能需要更谨慎选择药物及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预后
缺血性心肌炎:预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心肌受损范围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有关。如果冠状动脉病变能得到有效控制,心肌重构得到良好干预,预后可能相对较好;但如果心肌受损严重,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预后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差异较大,老年患者由于基础健康状况较差,预后相对更差一些。
心力衰竭:预后与基础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规范等有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部分患者预后可得到改善;但一旦进入晚期心力衰竭阶段,预后较差。儿童心力衰竭的预后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经过及时治疗可能预后较好,而一些严重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