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细菌等因素侵袭的炎症性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多样,检查有直肠指检、实验室及超声等,治疗分急慢且不同年龄用药等有别;结石是尿液成分析出结晶形成,不同部位疼痛特点不同,检查有超声、X线、CT等,治疗分大小结石及不同年龄手术等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炎
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因素侵袭而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病原体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引发炎症反应;一些患者存在盆底肌肉功能失调等排尿功能障碍情况,也会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中青年男性相对更为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酗酒、频繁性生活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结石
是由于尿液中某些成分析出、结晶,逐渐形成固体块状物。以泌尿系统结石为例,其形成与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浓度过高,尿pH值异常,尿路梗阻、感染等因素相关。结石可发生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生活方式上,饮水过少、饮食中某些成分摄入过多等是常见诱因。
二、临床表现差异
前列腺炎
症状多样:急性前列腺炎起病较急,可出现高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还可能伴有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迁延,主要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尿道灼热感,会阴部、下腹隐痛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中青年患者因性活动相对频繁,在性功能方面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
结石
疼痛表现:结石引起的疼痛较为典型,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常表现为肾区或腰部绞痛,疼痛剧烈,可向下腹部、腹股沟放射;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中断伴下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尿道结石则表现为排尿困难,伴会阴、阴茎部疼痛。不同部位结石疼痛特点有别,且疼痛程度与结石的大小、移动情况等有关,年龄因素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相对较低。
三、检查方法及结果差异
前列腺炎
直肠指检: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肿大、压痛明显,质地较软;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可能大小正常、稍大或稍小,质地不均匀,可有轻度压痛。
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是重要项目,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白细胞增多,可见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可能阳性;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白细胞数量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
超声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可用于排除其他前列腺相关病变。不同年龄患者前列腺液检查结果会因生理状态不同有一定波动,例如老年患者前列腺液中白细胞等指标的变化可能与炎症的关系需结合其他情况综合判断。
结石
超声检查:是泌尿系统结石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结石的高回声影,伴有声影,还能了解肾脏、输尿管等部位有无积水等情况。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发现部分阳性结石(如含钙结石等),能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等;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结石对尿路造成的梗阻情况以及肾功能状况。
CT检查:对于结石的诊断更为精准,尤其是对较小的结石、阴性结石(如尿酸结石等)的诊断价值更高,还能清晰显示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接受X线等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影响,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更需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
四、治疗原则区别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多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需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综合,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久坐、戒酒、规律性生活等)、药物治疗(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青少年患者)、肝肾功能(老年患者)等的影响,例如青少年患者使用某些抗生素时要注意其对骨骼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结石
较小结石:可通过增加饮水量、适度运动等促进结石自行排出,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还可采用药物辅助排石,如使用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的药物等。
较大结石或有梗阻等情况的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方式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老年患者则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要在改善基础状况后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