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病与肺癌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肺结节病是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与免疫等有关,症状多样,影像学有特定表现,病理为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治疗依情况选观察或药物等;肺癌是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有相应症状、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治疗依情况选手术、放化疗等,特殊人群各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肺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形成,可累及肺、淋巴结、皮肤、眼等多个器官。
肺癌:是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石棉、电离辐射等)、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是由于细胞的恶性增殖,不受控制地生长形成肿瘤,可发生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
二、临床表现
肺结节病:症状多样,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咳嗽、少量咳痰,偶有咯血,可有乏力、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不同受累器官还可有相应表现,如眼部受累可出现视力模糊等,皮肤受累可出现皮疹等。
肺癌:常见症状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咯血、气短或喘鸣、发热、体重下降等。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时会出现相应症状,如侵犯胸膜可引起胸痛、胸腔积液;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转移至脑部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
肺结节病:胸部X线可见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呈土豆状,边界清楚。胸部CT可见肺部弥漫性小结节影、网格影、结节融合影等,结节多分布于肺门周围及中肺野,可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肺癌:胸部X线或CT可见肺部占位性病变,肿块形态多不规则,可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征等表现,如为周围型肺癌,可在肺周边出现结节或肿块;中央型肺癌可见支气管狭窄、阻塞等改变,常伴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
四、病理学检查
肺结节病:病理学特征为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通过支气管镜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或胸腔镜肺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上述特征性改变。
肺癌:通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可通过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等获取病理标本进行诊断。
五、治疗原则
肺结节病:对于无症状且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定期观察;对于有症状或进展性肺结节病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肺癌:治疗方法主要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等情况选择,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早期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肺癌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肺结节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儿童肺癌更为罕见,儿童患肺结节病时,治疗需更谨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内分泌等产生影响;儿童肺癌多为罕见类型,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和生长发育需求,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女性:肺结节病和肺癌在女性中的表现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在治疗中需考虑生育等问题,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生殖系统有影响,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关注药物对女性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女性的生活方式如激素水平等可能对肺癌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如雌激素等可能与某些类型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
老年人群:老年肺结节病患者多器官功能减退,药物治疗时需更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风险增加;老年肺癌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整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多倾向于非手术的综合治疗手段,如姑息放疗、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等,需权衡治疗带来的获益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有吸烟史人群: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吸烟史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而肺结节病的发病与吸烟关系相对不密切,有吸烟史人群若发现肺部结节,需更警惕肺癌的可能,同时戒烟对于肺结节病和肺癌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戒烟可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对于肺癌患者的预后也有积极影响,对于肺结节病患者也有助于改善病情和降低复发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