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评估(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及肺部啰音、心脏扩大等体征)、实验室检查(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可辅助诊断,血常规、生化检查可了解相关情况)、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测心脏结构功能,胸部X线可看心脏大小及肺部情况)及其他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可更准确评估,心-导管检查在特定情况采用)。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是心力衰竭常见且重要的症状。在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中表现不同,轻度心力衰竭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例如,左心衰竭时,肺淤血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引起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肺循环淤血使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受限。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若出现活动耐量进行性下降,伴呼吸困难加重,需警惕心力衰竭。
乏力: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疾病时,更应关注自身有无不明原因的乏力。
水肿: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导致的水肿,常见于下肢,表现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需重视。
2.体征方面
肺部啰音:左心衰竭患者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根据肺淤血程度不同,啰音范围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例如,急性左心衰竭时,双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心脏体征:可出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不同病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心脏体征有所差异,如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可能有与冠心病相关的心脏杂音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当心室压力和容量负荷增加时,心室肌受到牵张,BNP分泌增多。NT-proBNP是BNP的前体物质,其半衰期更长,更稳定。一般来说,BNP<100pg/ml,NT-proBNP<300pg/ml时,不支持心力衰竭的诊断;BNP在100-400pg/ml之间,NT-proBNP在300-1500pg/ml之间,需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评估;当BNP>400pg/ml,NT-proBNP>1500pg/ml时,支持心力衰竭的诊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参考值略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等因素,NT-proBNP的参考值可能会有所升高。例如,75岁以上老年人NT-proBNP>4500pg/ml才高度提示心力衰竭。
2.血常规、生化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贫血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生化检查中的肝功能可了解有无肝淤血导致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可了解有无因心力衰竭导致的肾功能损害,电解质检查可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又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例如,心力衰竭患者常因使用利尿剂等出现低钾血症,低钾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定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50%,心力衰竭时LVEF降低。还可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有无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对于不同性别患者,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指标是通用的。例如,女性患者若有心肌病等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下心肌的改变可能有其特点,但核心的LVEF等指标判断心力衰竭的标准是一致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发现心脏瓣膜的病变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
2.胸部X线检查
可发现心脏大小的改变,如心脏扩大等,还可观察肺部的情况,如肺淤血时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KerleyB线等。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及心脏的异常改变,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相关征象。
四、其他检查
1.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一些疑难的心力衰竭病例,CMR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如心肌的纤维化程度等。它在诊断心肌病等引起的心力衰竭中有重要价值,通过CMR可以清晰显示心肌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2.心-导管检查
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病因,且考虑进行血管重建等治疗时采用。可直接测量心脏各腔室的压力和血氧含量等,明确心脏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于有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导管检查有助于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