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期乳腺炎分为急性单纯乳腺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腺脓肿,急性单纯乳腺炎表现为乳房胀痛、轻度红肿等,可通过调整哺乳姿势、局部热敷等缓解;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有局部红肿热痛加重及全身高热寒战等,可继续哺乳或排空乳汁、局部按摩并在医生指导下用影响小的抗生素;乳腺脓肿需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伤口护理等,哺乳期女性要注意相关事项促进恢复。
一、母乳期乳腺炎的症状
(一)急性单纯乳腺炎
1.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的胀痛,乳房局部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红肿,皮肤温度可能略有升高,一般体温不会有明显升高或者仅有低热,这种情况多见于哺乳初期,由于哺乳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导致乳房局部乳汁淤积,乳腺导管不通畅引起。
年龄、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因为初产妇哺乳经验不足,更容易出现哺乳姿势不当等情况。生活方式上,如果哺乳间隔时间过长,乳汁不能及时排空,也容易引发。
(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1.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乳房红肿热痛症状加重,红肿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加剧,可呈搏动性疼痛,皮肤温度显著升高,局部可触及硬块,有明显的压痛。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伴有寒战,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症状。这是因为炎症进一步发展,细菌感染加重,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反应。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若急性单纯乳腺炎未得到及时处理,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方式上,乳汁淤积情况持续存在,未得到有效解决,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导致炎症加重。
(三)乳腺脓肿
1.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乳房内可触及波动感的肿块,说明脓肿形成,脓肿部位皮肤变薄,可能会自行破溃,破溃后可排出脓液。
全身症状:全身感染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脓肿未完全引流干净,可能仍会有低热等情况,并且乳房局部炎症不易消退。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未及时治疗,炎症局限形成脓肿。生活方式上,若脓肿形成后未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如引流不充分等,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二、母乳期乳腺炎的处理方法
(一)急性单纯乳腺炎处理
1.非药物干预
哺乳姿势调整: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含接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每次哺乳尽量让婴儿将一侧乳房的乳汁吸空后再换另一侧,如果婴儿不能吸空乳汁,可以用吸奶器将剩余乳汁吸出,避免乳汁淤积。对于初产妇,这一点尤为重要,正确的哺乳姿势可以从根源上减少乳汁淤积的发生。
局部热敷:可以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乳房,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温热的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有助于乳腺导管的通畅。年龄、性别因素上,哺乳期女性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要注意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乳房的不良刺激。
(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处理
1.非药物干预
继续哺乳或排空乳汁:即使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也不应轻易停止哺乳,因为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而且会加重乳汁淤积,不利于炎症的消退。可以继续让婴儿吸吮患侧乳房,或者用吸奶器充分排空乳汁。
局部处理:除了热敷外,还可以进行乳房的按摩,按摩时从乳房外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帮助疏通乳腺导管,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加重炎症。
2.药物干预:如果体温超过38.5℃,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因为哺乳期用药需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必须谨慎,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的风险。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生活方式上,产妇要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如果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三)乳腺脓肿处理
1.非药物干预
脓肿引流:一旦形成乳腺脓肿,应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这是治疗乳腺脓肿的关键措施。通过引流可以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更换引流条。
伤口护理:引流后的伤口要保持清洁,定期换药,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可以用生理盐水等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年龄、性别因素:哺乳期女性进行脓肿引流术后,要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营养状况,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继续关注乳汁的分泌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继续哺乳等相关问题。生活方式上,要避免挤压伤口,保持乳房局部清洁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