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流繁殖产毒致全身感染的疾病,病因涉及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有全身和局部表现,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基础疾病、避免创伤和侵入性操作相关风险来预防。
一、急性败血症的定义
急性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常见有细菌、真菌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都可引发急性败血症。
二、病因
1.年龄因素
儿童: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如皮肤破损后细菌易侵入血流引发败血症。新生儿脐部是细菌侵入的常见途径,若护理不当,就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败血症。
成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机体抵抗力更差,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
2.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白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很容易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患者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易被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
3.生活方式因素
卫生习惯不佳:不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污垢多,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例如长期不洗澡,皮肤表面细菌大量繁殖,若皮肤有微小破损,细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创伤或侵入性操作:皮肤创伤后未及时清洁消毒,细菌可通过伤口进入血液;进行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静脉置管等,若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留置时间过长,也会增加细菌侵入血流引发败血症的机会。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骤升达39℃-40℃以上,部分患者体温波动较大,儿童患者体温波动可能相对更明显,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可能伴有惊厥等表现。
寒战:与发热相伴出现,患者感觉寒冷,寒战过后体温进一步升高。
乏力、精神萎靡:患者自觉全身无力,精神状态差,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不爱活动等。
2.局部表现
感染灶表现:若有皮肤感染,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若为肺部感染引发的败血症,可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若为泌尿系统感染引发的败血症,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血液特点,白细胞变化可能有其特殊性,比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白细胞可升高、正常或降低。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进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有无脓肿形成等情况,对于寻找感染灶有一定帮助,在儿童患者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多次进行。
CT或MRI检查:对于深部组织感染或脓肿等情况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等。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对于真菌性败血症,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等。
2.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
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紊乱,比如高热患者出汗多,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六、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尤其是diaper区域要勤换尿布,保持干燥,减少细菌滋生。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对于儿童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基础疾病管理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降低感染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引发败血症的几率。
3.避免创伤和侵入性操作相关风险
注意安全,避免皮肤创伤,若发生创伤要及时正确处理,如清洁伤口、消毒等。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尽量缩短侵入性操作器械的留置时间,儿童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更要谨慎,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