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肺小结节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两肺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节状病灶,常见原因有感染(细菌、病毒、结核分枝杆菌)、非感染(肺部良性肿瘤、肺内钙化灶、职业暴露、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需根据结节形态等判断良恶性并进一步行增强CT、PET-CT、穿刺活检等检查,不同人群(年轻人、老年人、有吸烟史、有肺部基础疾病)特点及应对不同,年轻人良性可能大但需随访,老年人恶性风险高需积极检查,吸烟史者重视恶性可能,有基础疾病者需结合基础病综合分析。
一、两肺小结节灶的定义
两肺小结节灶是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发现的两肺存在的直径较小的结节状病灶。一般来说,直径小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灶称为结节,而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节又可称为小结节灶。
二、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在肺部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结节灶。有研究表明,部分细菌性肺炎患者在病情恢复后,通过胸部CT可发现两肺存在小结节灶,其机制是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炎症消退后局部组织纤维增生等形成结节。
病毒感染:像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感染后,也可能导致肺部出现小结节灶。病毒感染引起肺部的免疫炎症反应,之后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结节结构。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结核是导致肺部小结节灶的常见原因之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后,会引起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在肺部形成结核结节等病变,通过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两肺小结节灶。
2.非感染性因素
肺部良性肿瘤:比如错构瘤,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肺部良性肿瘤,可表现为两肺小结节灶。错构瘤是由肺部正常组织异常组合形成的瘤样病变,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肺内钙化灶:既往肺部有过炎症、结核等病变,在修复过程中出现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灶,也可表现为两肺小结节灶。例如曾经患过肺炎,炎症消退后局部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结节。
职业暴露因素: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如煤矿工人、石匠等,吸入的粉尘在肺部沉积,可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形成小结节灶。研究显示,长期职业性粉尘暴露人群的肺部小结节灶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肺部时,可能出现两肺小结节灶。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肺部组织,引发炎症等病理改变,进而形成结节。
三、临床意义及进一步检查
1.临床意义
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如果小结节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例如一些单纯的肺内钙化灶、较小的良性肿瘤等。
恶性病变可能:如果小结节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有分叶、毛刺等表现,或者在随访过程中结节大小有明显变化,要高度警惕恶性病变,如肺癌等的可能。
2.进一步检查
增强CT检查:通过增强CT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结节的血供情况等,帮助判断结节的性质。恶性结节通常血供较丰富,在增强扫描时会有明显强化。
PET-CT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鉴别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恶性肿瘤细胞代谢活跃,会摄取较多的示踪剂,从而在PET-CT上表现为高代谢灶。
穿刺活检:对于怀疑恶性的小结节灶,可以考虑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年轻人
年轻人出现两肺小结节灶,若没有明显症状,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也不能忽视,需要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如果有职业粉尘暴露史等,要进一步排查职业相关因素。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
2.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两肺小结节灶,恶性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肿瘤性病变。所以对于老年人的小结节灶,往往需要更积极地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性质,可能需要尽快进行增强CT、PET-CT等检查,必要时尽早进行活检等明确诊断。
3.有吸烟史人群
吸烟史是肺癌等肺部恶性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吸烟史的人出现两肺小结节灶,要高度重视恶性病变的可能。需要详细询问吸烟史的具体情况,如吸烟年限、每天吸烟量等,并且要加强随访监测,必要时更早进行有创检查以明确结节性质。
4.有肺部基础疾病人群
比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两肺小结节灶时,要考虑基础疾病相关因素以及是否有新的病变。需要结合基础疾病的情况综合分析,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影像学随访,并且在进一步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方法选择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