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包茎是指小儿包皮口狭窄致包皮不能上翻露阴茎头的状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有局部表现及对生长发育影响,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生理性包茎观察等待,病理性包茎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要注意外生殖器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
小儿包茎是指小儿的包皮口狭窄,导致包皮不能上翻,无法露出阴茎头的一种状态。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和婴儿的包皮与阴茎头之间存在生理性粘连,随着生长发育,粘连会逐渐被吸收,包皮可逐渐退缩,阴茎头逐渐外露。但部分小儿出生后,包皮口狭窄,限制了包皮的上翻,就形成了包茎。
二、分类
(一)生理性包茎
几乎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都存在生理性包茎,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阴茎的发育以及阴茎的勃起等,包皮与阴茎头之间的粘连会逐渐被吸收,包皮可逐渐退缩,阴茎头逐渐暴露。一般在3-4岁时,约90%的生理性包茎可自愈,阴茎头可自然外露。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的生理性包茎,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家长只需注意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卫生即可,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部,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暴力上翻包皮,以免引起损伤和疼痛。
(二)病理性包茎
先天性病理性包茎:多由于包皮发育异常导致,如包皮口狭窄呈针孔状,可影响阴茎的正常发育,导致阴茎头发育受限等。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干预。
后天性病理性包茎:多继发于阴茎头包皮炎,炎症导致包皮口瘢痕形成,进而使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上翻。常见于儿童不注意外生殖器卫生,导致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阴茎头包皮,反复炎症刺激后引起包皮口瘢痕化。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上翻露出阴茎头。对于轻度的包茎,可能只是包皮口略紧,上翻包皮时有一定阻力;而严重的包茎,包皮口非常狭窄,几乎不能上翻包皮,阴茎头完全被包皮覆盖。
可伴有包皮垢积聚,包皮垢是由皮脂腺分泌物和上皮脱屑等积聚形成的,呈白色小肿块,积聚在包皮下与阴茎头之间。如果包茎严重,包皮垢排出不畅,可在包皮下摸到硬结感。
阴茎头及包皮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等表现,如果发生了阴茎头包皮炎,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小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尤其是在排尿时,由于尿液通过狭窄的包皮口,可能会引起疼痛,导致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时包皮膨起如小囊状。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长期的包茎可能会影响阴茎的正常发育。因为阴茎头被包皮紧紧包裹,缺乏外界的刺激,可能导致阴茎头发育短小等情况。而且由于包皮垢积聚,容易引发感染,反复的感染可能会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小儿的外生殖器,直接检查包皮口的大小以及能否上翻包皮露出阴茎头。一般可以初步判断是生理性包茎还是病理性包茎。
病史询问:了解小儿的出生情况、外生殖器卫生情况以及是否有反复阴茎头包皮炎的病史等,有助于综合判断包茎的类型和成因。
五、治疗与处理原则
(一)生理性包茎的处理
对于3-4岁以内的生理性包茎,通常以观察等待为主。家长要注意保持小儿外生殖器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清洗时可尝试轻柔地上翻包皮,但不要强行上翻,如果上翻困难,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损伤。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多数生理性包茎可自行缓解。
(二)病理性包茎的处理
手术治疗:对于先天性病理性包茎以及后天性病理性包茎,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包皮环切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存在反复的阴茎头包皮炎等情况,应尽早手术,以避免炎症进一步加重和影响阴茎发育。
非手术治疗(针对后天性病理性包茎早期):对于因阴茎头包皮炎引起的后天性病理性包茎早期,可先采取保守治疗。首先要保持局部清洁,用温水清洗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药膏局部涂抹,以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部分小儿的包皮口狭窄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如果包皮口狭窄仍较明显,可能仍需要手术治疗。
六、预防措施
注意外生殖器卫生:从婴儿期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小儿外生殖器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部,清洗时要轻柔地将包皮上翻,清除包皮垢,但不要强行上翻。随着小儿年龄增长,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也要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
避免感染:尽量避免小儿外生殖器受到外伤和感染,如避免小儿搔抓外生殖器,在公共泳池、浴场等场所注意保护外生殖器,防止病原体感染。
总之,小儿包茎是小儿常见的外生殖器问题,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外生殖器的情况,根据不同类型的包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障小儿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