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有多种症状表现,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因肝脏功能受损致能量代谢障碍)和低热(肝脏炎症激活免疫系统致致热物质产生,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受影响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恶心呕吐(肝脏炎症刺激胃肠道或胃肠消化功能紊乱);黄疸相关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受损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沉积)、尿色加深(血液胆红素升高经肾排泄使尿液胆红素含量增加);肝区症状有肝区隐痛或胀痛(肝脏炎症致肝脏肿大刺激肝包膜神经末梢);其他症状包括蜘蛛痣(肝脏对雌激素灭活作用减弱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小动脉扩张)和肝掌(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升高致手掌毛细血管扩张)。
一、全身症状
(一)乏力
慢性肝炎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有关。例如,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当肝脏受损时,能量产生减少,患者就会出现乏力感。这种乏力感在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中均可出现,且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其表现,如原本生活方式较活跃的患者可能会明显感觉到活动耐力下降。对于有慢性肝炎病史的患者,若乏力症状加重,需警惕病情变化。
(二)低热
部分慢性肝炎患者会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左右。这是因为肝脏炎症反应激活了免疫系统,导致体内产生一些致热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等,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低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低热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对低热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代谢率较低等因素,低热表现可能不典型。
二、消化系统症状
(一)食欲减退
慢性肝炎患者常常食欲减退,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受到影响,胆汁是帮助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肝脏受损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进而导致患者食欲减退。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原本饮食较为规律健康,食欲减退可能会对其营养摄入产生较大影响,需关注营养状况。
(二)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也是慢性肝炎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当肝脏炎症刺激胃肠道,或因肝功能异常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时,患者可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引发呕吐。不同年龄的患者恶心、呕吐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多表现为哭闹、拒食等;老年患者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恶心、呕吐可能会加重其身体不适。
三、黄疸相关表现
(一)皮肤、巩膜黄染
当慢性肝炎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时,患者可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经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肝脏受损时,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中,使其发黄。不同肤色的患者黄染表现程度可能不同,肤色较深的患者可能黄疸表现相对不那么明显,但通过巩膜黄染等细节仍可察觉。年龄方面,新生儿若患慢性肝炎出现黄疸,需特别重视,因为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黄疸可能对其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
(二)尿色加深
患者尿液颜色会加深,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升高,经肾脏排泄时,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所致。不同性别患者尿色加深的表现并无本质差异,但在观察时需注意与其他可能导致尿色改变的情况区分,如大量饮水后尿色通常较浅,而慢性肝炎患者尿色加深与饮水关系不大。
四、肝区症状
(一)肝区隐痛或胀痛
慢性肝炎患者常出现肝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侧季肋部。这是由于肝脏炎症导致肝脏肿大,刺激肝包膜上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难以准确表达疼痛位置,更多表现为哭闹、腹部不适等;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等因素,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加重肝区疼痛的程度。
五、其他症状
(一)蜘蛛痣
部分慢性肝炎患者尤其是肝硬化阶段的患者可能出现蜘蛛痣。蜘蛛痣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中央隆起,向四周伸出许多像蜘蛛腿一样的毛细血管。其发生机制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小动脉扩张。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蜘蛛痣,但在儿童患者中相对较少见。
(二)肝掌
肝掌也是慢性肝炎可能出现的表现,表现为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及指端腹侧部位皮肤发红。同样是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手掌部位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不同性别患者肝掌表现相似,但在观察时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手掌发红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