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支架术后后背疼可能由心肌缺血复发、血管痉挛、神经牵涉痛、肌肉骨骼问题等原因引起,患者出现该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等,要观察伴随症状,还需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戒烟、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支架术后后背疼的可能原因
1.心肌缺血复发
冠心病患者植入支架后,仍有再次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冠状动脉再次出现狭窄或堵塞时,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后背等部位。有研究表明,约有5%-10%的支架术后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复发的情况,表现为胸痛或肩背部、后背部等部位的疼痛,其机制是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求,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引发疼痛相关神经冲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相应部位的疼痛感觉。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心肌缺血复发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由于血管条件较差等因素,复发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支架术后心肌缺血复发的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但总体上都需要密切监测。
2.血管痉挛
支架植入部位可能发生血管痉挛。血管痉挛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肌供血,从而引起疼痛。例如,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可能诱发支架部位血管痉挛。研究发现,约有3%-8%的支架术后患者会出现血管痉挛现象,表现为胸背部疼痛等不适。
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不同。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痉挛的发生几率;缺乏运动的患者,血管弹性相对较差,也更容易出现血管痉挛。
3.神经牵涉痛
心脏的神经传入纤维与背部等部位的神经存在交叉,心肌缺血等情况引起的疼痛可能通过神经传导被误判为背部的疼痛。也就是说,心脏病变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导到中枢后,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准确区分疼痛来源,从而让患者感觉是后背疼。这种情况在支架术后患者中也较为常见,约占支架术后后背疼原因的10%-15%。
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神经病变可能会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导致神经牵涉痛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后背疼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且较难早期识别。
4.肌肉骨骼问题
支架术后患者可能因为术后活动减少等原因,导致背部肌肉劳损、筋膜炎等肌肉骨骼问题。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或不恰当的姿势,容易引发肌肉疼痛,表现为后背疼。据统计,约有20%-30%的支架术后后背疼与肌肉骨骼问题有关。
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骨骼的退行性变相对明显,更容易出现肌肉骨骼方面的问题。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骨量丢失等原因,也可能增加肌肉骨骼疼痛的发生风险。
二、应对及排查建议
1.及时就医检查
患者出现支架术后后背疼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是否有ST-T段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还可以进行心肌酶谱检查,心肌酶谱中的肌钙蛋白等指标如果升高,提示可能有心肌损伤,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复发等情况;另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有再狭窄等情况,对于排查病因非常重要。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儿童一般不会出现支架术后后背疼的情况,但如果是特殊的儿童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检查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配合度等问题;老年患者在检查时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确保检查安全顺利进行。
2.观察伴随症状
要注意观察后背疼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等。如果伴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心肌缺血复发等严重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只是单纯后背疼,肌肉骨骼问题的可能性相对高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严重情况。
女性患者在观察伴随症状时,要注意与自身生理周期等情况相鉴别,避免因为混淆而延误病情。
3.调整生活方式
支架术后患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活动量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例如,可以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要保持背部的正常生理曲度,避免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必须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等情况,不利于术后恢复。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助于减少支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后背疼相关的情况。
总之,冠心病做完支架后后背疼可能有多种原因,患者出现该症状后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