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和后天获得性因素相关。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包括解剖结构发育畸形(如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路;后天获得性因素有心脏疾病(心肌病、冠心病等)、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药物因素及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精神紧张、疲劳等),不同性别、年龄在各因素影响下发病风险有差异。
一、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
1.解剖结构发育畸形:在胎儿发育时期,心脏的某些解剖结构发育出现异常是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房室旁路(Kent束),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异常传导束,它连接了心房肌和心室肌,使得心脏存在额外的传导途径,从而容易导致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这种先天性的结构异常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由于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出现偏差。不同性别在胎儿时期受到的影响可能并无明显差异,但如果存在家族遗传倾向,那么后代发生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相关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2.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内存在两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正常情况下,冲动沿快径路传导,但当存在房室结双径路时,就容易形成折返环,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也是先天性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特点所致,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存在潜在的发病基础,随着年龄增长,在一些诱因作用下就可能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后天获得性因素
1.心脏疾病
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心肌的病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心室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的电活动稳定性受到影响,增加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心肌病相关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男性和女性在心肌病的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某些类型的心肌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稍高一些。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时,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形成折返环路,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这部分人群室上性心动过速因冠心病引起的比例相对较高。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更容易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进而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率,同时也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特性,使心脏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都可能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且在病情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发病风险持续存在。对于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以降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钾离子和镁离子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低镁血症也会影响心肌的电稳定性,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几率。各种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为电解质紊乱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3.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使用不当或者患者对药物敏感时,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物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在使用可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吸烟、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因素。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可能存在差异,比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从而增加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风险。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方式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情况,进而增加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