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气胸伴纵膈、皮下气肿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排气治疗、针对纵膈皮下气肿的特殊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处理需休息氧疗、监测生命体征;排气治疗有胸腔穿刺抽气和闭式引流;特殊处理要观察随访纵膈皮下气肿、预防感染;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谨慎操作护理,老年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防并发症。
一、自发性气胸伴纵膈、皮下气肿的一般治疗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氧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降低耗氧量。给予吸氧治疗,可改善缺氧状况,一般氧流量为2-5L/min,对于伴有纵膈、皮下气肿的患者,吸氧有助于促进气体吸收,改善呼吸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对氧疗的耐受和需求略有差异,儿童需根据年龄调整氧流量和吸氧方式,确保安全有效的氧供。
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有纵膈、皮下气肿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的变化以及皮下气肿的进展情况。例如,若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气体交换障碍,需要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二、排气治疗
(一)胸腔穿刺抽气
1.操作方法: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20%)且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选择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为穿刺点,用注射器进行穿刺抽气,每次抽气不宜过多,首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以免引起纵隔摆动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操作需更加轻柔,严格控制穿刺深度和抽气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作用机制:通过抽出胸腔内的气体,降低胸腔内压力,促使肺组织复张,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伴有纵膈、皮下气肿的患者,胸腔内气体减少后,有助于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的吸收。
(二)胸腔闭式引流
1.适用情况:适用于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等情况。对于伴有纵膈、皮下气肿的患者,若胸腔穿刺抽气效果不佳或气胸持续存在,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管一般放置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
2.作用及原理:胸腔闭式引流可有效地持续引流胸腔内气体,使胸腔内保持低压力状态,促进肺复张。同时,对于纵膈、皮下气肿,随着胸腔内气体的排出,压力降低,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也会逐渐吸收消退。在放置引流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引流管的选择和放置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要选择合适管径的引流管,避免影响呼吸功能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针对纵膈、皮下气肿的特殊处理
(一)观察与随访
1.观察内容:持续观察纵膈、皮下气肿的范围、程度变化。例如,观察皮下气肿是否向面部、腹部等部位蔓延,纵膈气肿是否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纵隔受压症状。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皮肤较薄,皮下气肿可能更容易观察,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按压。
2.随访安排: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以评估纵膈、皮下气肿的吸收情况。一般在治疗后的1-2天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复查间隔。
(二)预防感染
1.皮肤护理:对于有皮下气肿的部位,要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尤其是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时,要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因皮肤娇嫩而发生感染。
2.抗生素应用:一般情况下,若无明确感染迹象,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对于伴有感染风险较高的情况,如引流管放置时间较长等,可根据病情考虑短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病情观察:儿童对气胸及纵膈、皮下气肿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哭闹不安等,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治疗操作:在进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等操作时,要更加谨慎,操作要轻柔准确。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引流管,避免损伤儿童的重要脏器和组织。术后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情况发生。
(二)老年患者
1.基础疾病影响: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自发性气胸伴纵膈、皮下气肿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吸氧时要注意氧浓度的调整,避免因氧浓度过高加重基础疾病。
2.恢复情况: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纵膈、皮下气肿吸收可能较慢,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鼓励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