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非典型增生是乳腺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癌前病变,分导管和小叶非典型增生,与年龄、内分泌、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相关,有乳房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等表现,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可密切观察随访或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
乳腺非典型增生是一种乳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状态,表现为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但还未达到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它主要涉及乳腺导管上皮或小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细胞会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增多等情况,但紊乱的范围相对局限。
分类情况
导管非典型增生: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如核染色加深、核仁明显等,增生的细胞未突破基底膜。
小叶非典型增生:发生在乳腺小叶上皮。表现为小叶内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异常,与正常小叶上皮细胞有明显区别。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组织发生生理性变化,细胞代谢等过程出现异常的风险增加,所以该年龄段发病相对较多,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
内分泌因素: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衡可能是重要诱因。例如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增加非典型增生的发生几率。像一些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类保健品、避孕药的女性,内分泌环境被改变,患病风险相对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高脂饮食会使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可能影响激素的代谢和调节,增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发生可能;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状态;缺乏运动的女性,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也可能与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相关。
家族病史因素: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等相关家族病史,那么个体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患乳腺非典型增生进而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比无家族史者要高。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部分患者可触及乳房内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一般质地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粘连,但也有部分患者肿块质地较软,活动度相对较好。
乳房疼痛:可表现为周期性或非周期性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仅感觉轻微胀痛,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在月经前疼痛可能会加重,月经后部分患者疼痛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周期性变化。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无色、淡黄色、血性等,若出现血性溢液需高度重视,因为这有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但乳头溢液在乳腺非典型增生中相对不是最常见的表现。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观察乳腺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块,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但对于一些微小的非典型增生病灶可能敏感性相对有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在判断乳腺钙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发现乳腺内的细微钙化灶等有帮助,不过对于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较致密的情况,钼靶的诊断价值会受到一定限制。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于多中心、多病灶的情况显示较好,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乳腺非典型增生病变的范围等情况,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初筛检查。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非典型增生的金标准,通常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明确是否存在非典型增生以及其具体类型等。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处理及预后
处理方式
密切观察随访:对于轻度的乳腺非典型增生,若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且病变范围较小,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临床触诊、影像学检查(如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等),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
手术治疗:如果乳腺非典型增生程度较重,或者有向恶性病变发展的倾向,一般会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肿块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预后情况:乳腺非典型增生的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部分患者有可能发展为乳腺癌,不过总体来说,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患者预后良好,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需要长期进行随访观察,因为即使经过治疗,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或发生恶变等情况。对于有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随访观察的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密切一些,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