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分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与相关危险因素控制)、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患者、规范治疗患者及特殊人群管理)、三级预防(减少并发症发生及特殊人群相关预防),通过多方面措施降低高血压危害及相关不良影响。
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保持合理膳食,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戒烟限酒,吸烟是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保持心理平衡,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等,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血压升高。
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密切关注,从青年时期开始就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培养,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
儿童青少年:避免过度肥胖,儿童青少年应保证合理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过多摄入,同时保证充足运动,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以上运动,促进正常生长发育,降低成年后高血压发病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要特别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冬季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夏季注意防暑,避免因高温导致血容量变化影响血压。同时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就医。
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
常规体检筛查:医疗机构应将血压测量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定期为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血压检测,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应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升高情况。
高危人群重点监测: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长期高盐饮食、长期精神紧张等高危人群,应增加血压监测频率,可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
规范治疗高血压患者: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高血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例如,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选用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非药物治疗配合:在药物治疗同时,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增强降压效果。比如,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严格遵循低盐饮食,每天食盐摄入严格控制,可使降压药物效果更好。
特殊人群: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母婴情况,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管理。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可通过休息、左侧卧位等非药物治疗为主,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则可能需要住院治疗,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并严密监测母儿状况,确保母婴安全。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这类患者在降压治疗时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升高,所以对于已有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可选用其他类降压药物。
三级预防
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定期复诊,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长期稳定达标。
防治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多器官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对于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并发症。例如,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冠心病的患者,要根据病情进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同时继续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恶化风险。
特殊人群:
老年高血压合并多种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等。在降压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选择合适降压药物,避免使用对其他疾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关节炎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关节等部位的影响,同时在治疗并发症时要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儿童高血压相关并发症预防: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如影响肾脏发育等。对于儿童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严格控制血压,定期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因高血压导致的远期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