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可通过典型与不典型症状表现,结合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以及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和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来综合判断,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一、症状表现
1.典型心绞痛症状
年龄方面: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男性相对女性可能稍高风险。生活方式上,有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出现。典型心绞痛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特殊人群:儿童发生冠心病相对罕见,但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情况也可导致儿童出现类似心肌缺血表现,如活动后胸闷等。妊娠期女性若出现类似症状也需警惕,因为妊娠期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心脏负担。
2.不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认为是胃部疾病;有的表现为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这些不典型部位疼痛且不能用常见疾病解释时,需高度怀疑冠心病。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有半数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或仅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但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等改变。若ST段呈持续性抬高≥0.1mV,要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患者日常活动中的心电图变化,对于检出无痛性心肌缺血有重要价值。例如,有的患者在日常活动时未感觉到胸痛,但Holter显示有ST-T改变,提示存在心肌缺血。
2.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常用的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但该试验有一定禁忌证,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等患者不宜进行。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症状不典型的人群,可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辅助诊断。例如,有长期吸烟史、高脂血症的中年男性,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则提示有冠心病可能。
3.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例如,能清晰看到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显影,可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对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且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三、危险因素评估
1.传统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性别: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研究表明LDL-C水平每升高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可增加2-3倍。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3倍。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不吸烟者明显升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往往病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管病变,如引起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等。
2.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运动可以改善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等,缺乏运动则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例如,每周规律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
不合理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可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进而增加冠心病风险。例如,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升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
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危险因素评估等多方面情况来判断是否是冠心病。如果有相关可疑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