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评估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胸部CT可观察结节大小、形态、密度,年龄影响结节良恶性判断;病史与风险因素中,吸烟史、职业暴露史、肿瘤家族史影响肺结节恶性风险;进一步检查有PET-CT,需考虑特殊人群,还有结节活检的不同方式及适用情况;动态观察随访时,定期复查胸部CT,不同人群随访间隔有差异。
一、影像学检查初步评估
(一)胸部CT
1.结节特征观察
大小: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mm的肺结节良性可能性相对较大,而直径大于20mm的结节恶性概率明显升高。例如,多项研究表明,直径≤5mm的肺结节恶性率低于1%,而直径>20mm的结节恶性率可高达64%-82%。
形态:恶性结节多呈分叶状、边缘有毛刺、胸膜凹陷征等。分叶状结节是因为肿瘤细胞生长速度不均,导致结节边缘呈现凹凸不平的分叶状外观;毛刺征是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以及纤维组织反应所致;胸膜凹陷征则是肿瘤组织牵拉胸膜引起的胸膜局部凹陷。而良性结节形态多较规则,边缘光滑。
密度:实性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部分实性结节(磨玻璃密度中混杂实性成分)也需要警惕恶性可能,纯磨玻璃结节的恶性概率相对较低,但也有部分恶性纯磨玻璃结节。例如,纯磨玻璃结节中,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占比较高,但也有少数浸润性腺癌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轻患者,发现的肺结节良性可能性相对更高,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既往有肺部疾病史或肿瘤家族史的老年患者,肺结节恶性的风险相对增加。例如,老年吸烟男性发现的肺结节,恶性概率较年轻非吸烟女性更高。
二、病史与风险因素评估
(一)吸烟史
长期吸烟是肺结节恶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风险越高。研究显示,每天吸烟20支以上,连续吸烟超过20年的人群,肺结节恶性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吸烟会导致肺部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一系列改变,引发肺部肿瘤的发生发展。
(二)职业暴露史
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砷等职业暴露因素的人群,肺结节恶性风险增加。例如,石棉工人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这类人群发现肺结节时需要更密切关注恶性可能。
(三)肿瘤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肺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肺癌患者,那么个体发现肺结节时恶性的风险也会升高。家族遗传易感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共同环境因素等,使得这类人群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肺结节的良恶性。
三、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一)PET-CT检查
1.原理与应用:PET-CT利用肿瘤细胞代谢活跃,对葡萄糖摄取增加的特点来判断结节性质。恶性结节通常代谢活跃,PET-CT上表现为高代谢灶,而良性结节代谢较低。例如,在诊断肺结节时,PET-CT的灵敏度可达90%以上,特异性也较高,但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PET-CT检查需要谨慎,因为辐射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应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
(二)结节活检
1.支气管镜活检:对于靠近大气道的肺结节,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活检。但对于周围型肺结节,支气管镜活检阳性率相对较低。例如,周围型肺结节的支气管镜活检阳性率可能在30%-50%左右。
2.经皮肺穿刺活检:适用于靠近胸壁的肺结节。该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气胸、咯血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因为气胸等并发症可能对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影响较大;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在检查前纠正凝血功能。
3.胸腔镜活检:对于通过其他检查仍难以明确性质的肺结节,胸腔镜活检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诊断方法。它可以直接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但属于有创操作,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动态观察随访
(一)定期复查胸部CT
对于一些良性可能性较大的肺结节,需要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变化。例如,炎性结节在抗感染治疗后可能会缩小或消失;部分纯磨玻璃结节如果长期无变化,恶性概率较低,但仍需要持续观察。一般来说,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可每年复查一次胸部CT;直径5-10mm的纯磨玻璃结节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胸部CT;对于部分实性结节或恶性概率相对较高的结节,复查间隔可能更短。
(二)不同人群的随访差异
年轻、无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现良性可能较大的肺结节后,可以适当延长随访间隔;而老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对缩短,以便及时发现结节的变化,判断良恶性。例如,一位70岁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发现一个部分实性肺结节,应每3-6个月复查胸部CT,密切关注结节的形态、大小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