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及其他相关因素(糖尿病、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糖尿病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均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一、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发病几率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逐渐受损,脂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等。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50-59岁年龄段冠心病发病率较40岁以下有显著上升。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等。但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迅速升高,接近男性水平。
2.血脂异常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它容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逐渐增大时,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大量临床研究证实,LDL-C水平每升高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大约增加1-2倍。例如,一些前瞻性队列研究长期追踪血脂异常人群,发现高LDL-C水平者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LDL-C正常者。
甘油三酯(TG)升高也与冠心病相关,尤其是当合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时,冠心病风险进一步增加。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它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够将血管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清除。如果HDL-C降低,就会影响胆固醇的逆向转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持续增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损伤后,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脂质沉积等,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长期高血压还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供血和功能。临床统计显示,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
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吸烟
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成分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尼古丁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使心肌缺氧。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6倍。而且,吸烟的数量越多、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例如,每天吸烟20支以上,连续吸烟超过20年的人群,冠心病发病几率显著高于少量吸烟或不吸烟人群。
2.不健康饮食
高盐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冠心病风险。人体摄入过多钠盐后,会使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高盐饮食还可能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钠盐摄入量应少于5g,但很多人群实际摄入量远高于此。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如前面所述的总胆固醇、LDL-C升高等,从而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例如,过多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低纤维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影响血脂代谢等。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肠道排泄胆固醇等。长期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血脂紊乱等情况,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
3.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体力活动会使身体代谢功能紊乱,容易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等,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往往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脂肪容易堆积,进而引发肥胖。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血脂、血压等指标。例如,每周锻炼不足3次,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群高。
三、其他相关因素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糖尿病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同时影响脂肪代谢等。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糖尿病还会引起自主神经病变等,影响心脏的正常神经调节。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病情往往更为严重,预后较差。
2.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患冠心病)病史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等多个方面来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高脂血症等,使后代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进而引发冠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