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肿瘤性病变,分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发病与年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有关,诊断靠影像学、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手术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癌需手术结合综合治疗,老年患者治疗需谨慎评估。
一、分类及特点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一般情况: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高发年龄。可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大导管近乳头的壶腹部,常表现为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溢液,少数为浆液性或清水样溢液,查体有时可在乳晕区触及小结节,按压结节可引起乳头溢液。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中小导管,临床症状相对不典型,乳头溢液发生率相对较低,多在乳腺钼靶等检查时发现乳腺内占位性病变。
病理特点: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有乳头状新生物,乳头被覆双层上皮(肌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形态一般较为温和,但存在一定的细胞学异型性。
2.导管内乳头状癌
一般情况:属于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年龄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类似,但相对更具侵袭性。患者常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血性等,乳腺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可能不清,活动度较差等。
病理特点:显微镜下除了有导管内乳头状结构外,还可见明显的癌细胞异型性,如细胞核增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等,肿瘤细胞可突破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不同类型的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病趋势,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40-50岁经产妇,而导管内乳头状癌虽然发病年龄跨度较广,但也是在成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组织的生理变化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激素水平: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与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发生有关。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增加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发生几率。例如,一些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人群,或者存在内分泌紊乱导致雌激素水平失衡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3.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可能与乳腺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高脂饮食可能影响体内激素代谢等,从而对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另外,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为运动不足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和免疫系统功能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时可发现乳晕区导管增粗等表现,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癌,可能发现乳腺内不规则肿块影,伴有钙化等表现,钙化特点可能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相关,如泥沙样钙化等。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导管内的情况,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发现导管内的实性结节,边界清楚或不清等;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癌,可发现乳腺内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等。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乳腺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的范围等有帮助,尤其在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时可能提供更多信息。
2.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对于有乳头溢液的患者,可进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查找是否有癌细胞等异常细胞,但该检查的阳性率有一定局限性。
3.病理活检: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导管内乳头状瘤还是导管内乳头状癌等。
四、治疗原则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手术治疗:一般采取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周围组织,对于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将包含病变导管的乳腺组织切除;对于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病变范围可选择局部切除等手术方式。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较好,但有复发的可能,需要定期复查。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手术时机等。妊娠期手术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充分评估母婴情况;哺乳期手术需要考虑对哺乳的影响,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对乳腺组织和哺乳功能的破坏。
2.导管内乳头状癌
手术治疗:通常需要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等。如果患者符合保乳手术指征,在充分评估肿瘤情况后可选择保乳手术,术后需要配合放疗等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除了手术外,还可能需要进行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HER-2过表达的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可考虑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可能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治疗的收益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