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具有临床分期与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特征。临床分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各期表现不同;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传播途径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尿常规有相应变化,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可早期诊断。
发热期:多为急骤起病,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3-7天左右。患者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同时可出现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此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起病相对较急,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易被忽视,但仍需密切关注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可能发热持续时间稍长,且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的4-6天,多数患者体温下降时出现血压下降,进入休克状态。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本身存在冠心病等,在该期更容易出现心源性休克等合并症,需特别警惕;儿童在该期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进展较快,要及时评估循环状况。
少尿期:多发生在病程的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此期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少尿期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肾脏功能相对不成熟,对少尿的代偿能力较弱,需要更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减退,在少尿期发生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
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此期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患者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儿童在多尿期如果补液不当,容易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加重的情况;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在多尿期水电解质失衡的纠正相对困难。
恢复期: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有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后遗症,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关注长期的生长发育影响;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后遗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不同年龄人群接触这些传染源的机会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而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群如果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接触传染源的概率也会增加。
传播途径: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后经破损皮肤或黏膜感染)、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中的病毒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对于儿童,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用手接触后直接进食等,更容易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老年人群如果生活环境中存在鼠类污染食物的情况,也易通过消化道感染。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发病与接触病毒的机会密切相关。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广,接触鼠类及污染环境的机会相对较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群如果职业暴露(如长期在农田、仓库等环境工作)或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也容易感染。
实验室检查特征
血常规:发热期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随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L,中性粒细胞增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在发热期开始减少,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继续降低,多尿期逐渐回升,但仍低于正常。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在发热期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且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基础血象可能存在一定变化,在对比分析时需要考虑基础情况。
尿常规:发热期即可出现尿蛋白,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少尿期达到高峰,可出现血尿、管型尿等。儿童的肾脏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尿常规异常表现上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儿童尿蛋白的检测需要更精准的方法来判断;老年患者如果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尿常规异常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如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发病后1-2天即可出现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不同年龄患者的抗体产生和检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水平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