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由病原体或非病原体因素致病程超3个月,有骨盆区域疼痛不适、排尿异常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预后因人而异,早期规范治疗且注意生活方式调整者预后相对较好,需定期复查。
一、病因
1.病原体感染:主要是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可经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引发炎症。
2.非感染性因素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前列腺组织,导致炎症持续。
盆底神经肌肉功能失调:骨盆区域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可引起盆底肌肉紧张,造成盆腔疼痛等症状,常见于长期久坐、精神紧张的人群,这类人群因久坐使盆底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紧张度增加,易诱发慢性前列腺炎。
尿液反流:尿液中某些成分反流进入前列腺腺管,可刺激前列腺,引起化学性炎症,例如部分存在尿道结构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尿液反流至前列腺的情况。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阴茎、肛周部、尿道、下腹部或腰骶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较为剧烈,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因长期疼痛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年龄较轻、生活压力大的人群,心理因素对疼痛的感知影响更明显。
2.排尿异常: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犹豫、尿线间断等症状。例如一些工作繁忙、长期憋尿的男性,更容易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反流更容易影响前列腺。
3.性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性功能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局部炎症影响神经血管等因素有关,尤其是中年男性,本身性功能随年龄有一定变化趋势,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会加重性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4.精神神经症状:患者可出现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等精神神经症状,长期受疾病困扰的患者,精神状态受影响较大,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且对疾病认知不足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类精神神经症状。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疼痛部位、排尿情况等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尿道器械检查史等,对于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例如有尿道器械检查史的患者,需考虑器械操作导致感染引发慢性前列腺炎的可能。
2.体格检查
前列腺指诊:检查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压痛等情况。正常前列腺大小约4cm×3cm×2cm,质地韧,无结节、压痛。若前列腺有炎症,可能会出现体积改变、质地变硬、有压痛等表现。
肛门指检相关的其他检查:通过肛门指检还可了解肛门括约肌张力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盆底肌功能异常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卵磷脂小体数量等是重要指标。正常前列腺液中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丰富。若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提示可能存在炎症。
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的来源,区分是前列腺本身的感染还是尿道等部位的感染蔓延至前列腺。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直肠超声或经腹部超声检查,可了解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如有无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情况,帮助排除其他疾病。例如经直肠超声对前列腺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可发现前列腺内的微小病变。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久坐,定时起身活动,一般建议每坐1小时左右起身活动5-10分钟;避免饮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性生活,避免过度禁欲或纵欲。例如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男性,更要注意定时活动身体,调整性生活频率。
心理调节:对于存在精神神经症状的患者,需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尤其是年龄较轻、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如存在明确细菌感染时)、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缓解疼痛)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3.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前列腺按摩可定期进行,帮助排出前列腺液,促进炎症消退,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热疗可促进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未婚未育男性,需谨慎使用热疗,避免影响生殖功能。
五、预后
慢性前列腺炎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但也有部分患者容易复发。一般来说,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