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危险因素包括多种,不同性别、年龄有发病差异。高血压多数起病隐匿,早期症状非特异,病情进展可致靶器官损害;冠心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严重可心肌梗死。高血压常用血压测量等检查,冠心病常用心电图等检查,造影是金标准。高血压未用降压药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140/90mmHg可诊断,冠心病典型症状结合检查初步诊断,造影示狭窄≥50%明确。高血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依情况选药;冠心病发作时休息等缓解,缓解期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及必要时介入或旁路移植术,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男性相较于女性,在相同年龄段可能有更高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会明显上升。
临床表现
高血压:多数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在不同生活方式下,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长期高盐饮食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时的不适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高血压脑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冠心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还可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牙痛、上腹痛等。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不同,比如长期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发作。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等。
辅助检查
高血压:常用检查有血压测量(包括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等),动态血压监测可了解血压在24小时内的波动规律。还可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例如,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提示可能存在肾损害;心电图检查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等改变。
冠心病:心电图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等。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Holter可记录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此外,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室壁运动异常等心肌缺血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
高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1级、2级、3级高血压等不同级别。
冠心病:典型心绞痛症状结合心电图等检查可初步诊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可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根据病变累及的冠状动脉支数、狭窄程度等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如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治疗原则
高血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不同年龄、性别、合并症的患者用药选择有所不同,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平稳控制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可能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糖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
冠心病:治疗包括发作时的治疗和缓解期的治疗。发作时应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缓解症状。缓解期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等;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脏器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