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需从症状表现排查、辅助检查助力判断、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入手。症状表现有典型心绞痛(发作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等)和不典型症状;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静息、动态、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心脏超声;危险因素有传统的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及生活方式因素如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等,综合这些可帮助判断是否患冠心病,怀疑者应及时就医全面评估诊断。
一、症状表现排查
1.典型心绞痛症状
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发作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发作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均可诱发。
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不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需警惕,因为老年患者痛觉可能不敏感,症状不典型更容易漏诊。
二、辅助检查助力判断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如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这些改变也可见于正常人,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时相应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症状缓解后恢复。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是让患者活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为阳性,提示冠心病。药物负荷试验常用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如使用潘生丁、腺苷等药物,观察心电图变化。但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患者需谨慎实施。
2.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了解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情况,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一般可诊断为冠心病。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如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等,但在有经验的医院风险可控。对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而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
3.心脏超声检查
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室壁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等。对于评估心室壁运动、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有帮助,还可发现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室壁瘤等并发症。但心脏超声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性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三、危险因素综合评估
1.传统危险因素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冠心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性别: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LDL-C水平每升高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大约增加1-2倍。
高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呈线性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吸烟:吸烟可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6倍,吸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形成。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左右,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年龄更早,病情进展更快。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运动可改善血脂、血压、血糖等代谢指标,促进心血管健康。缺乏运动者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容易堆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不健康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如过多摄入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甜食等,容易导致血脂异常、肥胖等,增加冠心病风险。而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的健康饮食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
通过对症状表现的观察、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以及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可帮助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如果怀疑患有冠心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