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好发于经产妇、40-50岁女性的乳腺导管内良性肿瘤,由内分泌因素、导管扩张等致乳腺导管上皮异常增生形成,分中央型和外周型,有乳头溢液、肿块、疼痛等表现,靠乳腺超声、乳管镜、钼靶X线等检查诊断,需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癌鉴别,主要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外周型有恶变可能,需定期复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多见于40~50岁女性。它是由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向导管内突出的乳头状新生物。
二、病因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增生,从而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不同生理阶段,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这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例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持续处于较高状态,增加患病风险。
导管扩张:乳腺导管的扩张可能导致局部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乳头状瘤。导管扩张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乳腺的生理变化、炎症等因素有关。
三、病理分型
中央型:起源于乳腺导管系统的中、大导管,瘤体多位于乳晕下较大的输乳管内。肉眼观察可见肿瘤呈单发或多发,呈树枝状或绒毛状,质软,易出血。显微镜下可见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结构,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一般不浸润间质。
外周型:起源于乳腺导管系统的末梢导管,常位于乳腺的周边部位。瘤体一般较小,多为单发,显微镜下可见导管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形成乳头状结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较少发生恶变。
四、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80%。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浆液性。血性溢液较多见,往往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例如,部分患者发现内衣上有血迹,进而就医检查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溢液的出现是由于肿瘤组织脆弱,容易出血,血液混入溢液中导致。
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质地软,可推动,按压肿块时可引起乳头溢液。但外周型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时肿块不易触及。
疼痛:一般疼痛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乳房胀痛或刺痛,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不明显。
五、检查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显示乳腺导管内的情况,能发现导管扩张及导管内的实性结节。超声下可见扩张的导管内有低回声或中等回声的结节,有助于初步筛查。
乳管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清晰地看到乳头溢液导管开口,进入导管后可观察到导管内的肿瘤情况,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通过乳管镜可以直接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钼靶X线检查:对于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时可发现乳晕下区导管有钙化影,有助于诊断,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不如乳管镜敏感。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等,再通过乳管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来确定是否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鉴别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症:也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溢液,有时可伴有乳晕周围炎症表现,如红肿、疼痛等。乳管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可鉴别,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导管周围炎症及纤维化等。
乳腺癌:乳腺癌也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血性,但其肿块一般质地硬,活动度差,常伴有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病理检查是鉴别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关键,乳腺癌的病理细胞异型性明显,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七、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单发的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即切除肿瘤所在的部分乳腺组织,包括周围部分正常导管,以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的目的。对于外周型的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也可考虑局部切除。如果是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尤其是年龄较大、有恶变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病变较局限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也可在密切观察下定期复查,包括临床检查、超声检查、乳管镜检查等。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病变有进展,如溢液性质改变、肿块增大等,则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八、预后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复发率较低。但外周型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的恶变可能,中央型的恶变风险相对较低。定期复查对于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恶变情况非常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也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一般预后较好,而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病情变化。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