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因素参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未用降压药非同日3次测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遗传约占40%-60%,环境中饮食、精神应激等是因素。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病史人群患高血压情况及注意事项不同,儿童青少年重生活方式改善,成年人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女性更年期后及妊娠期有特点,男性发病年龄早且需改不良习惯,久坐少动、高压力工作人群有相应注意,有家族史者要定期监测,合并其他慢性病者需综合考虑治疗。
遗传因素
遗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双方均无高血压的人群。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大约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原因的40%-60%。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等,从而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钠摄入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北方地区由于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普遍较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对高于南方地区。此外,过量饮酒也会促使血压升高,酒精会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长期大量饮酒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精神应激: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会导致体内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血压的激素增多,进而引起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工作、长期面临较大工作压力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原发性高血压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的儿童由于脂肪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影响血压调节。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先应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如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体育锻炼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
成年人:成年人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人群。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和管理上有所不同。例如,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多与精神压力大、不良生活方式相关,除了药物治疗外,调整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如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工作压力等;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选择降压药物时要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不同性别人群
女性:在更年期前,女性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率相对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女性患高血压的概率逐渐升高,甚至超过男性。这与女性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血压调节。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降压治疗外,还应关注激素替代治疗对血压的影响,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同时,女性在妊娠期也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这属于特殊时期的高血压情况,与孕期的生理变化相关,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男性: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且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比例相对较高,这些因素都会加重高血压的病情。男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规律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
久坐少动人群: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较高。运动不足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影响血压。这类人群应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以帮助降低血压。
高压力工作人群: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如长时间加班、工作强度大的人群,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冥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同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因为压力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有病史人群
有家族高血压病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应更加注重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要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包括严格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果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应在医生的评估下及时启动药物治疗。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损伤,影响血压的控制。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并且密切监测血糖和血压的变化。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如选择具有改善心肌重构等作用的降压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