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症状因局部、全身、人群、生活方式、病史等不同而有差异。局部有乳房红肿热痛、肿块形成;全身可发热、乏力;哺乳期女性初产妇、经产妇症状有别;非哺乳期中青年、老年女性症状各有特点;不良哺乳习惯人群乳汁淤积相关症状突出;乳房局部损伤人群症状因损伤有差异;有乳腺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病史人群症状受原有病史影响,炎症控制等情况不同。
乳房红肿热痛:患病乳房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有疼痛感,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逐渐加剧。例如,初起时可能只是乳房某一局部区域轻度红肿、疼痛,用手触碰能感觉到局部温度比周围正常组织高。
肿块形成:可触及乳房内有肿块,肿块的大小、质地因病情而异。如果是哺乳期乳腺炎,肿块可能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形成,质地或硬或软,边界可能不太清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肿块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也会在乳房局部形成异常的团块样组织。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发热是身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哺乳期女性如果发生乳腺炎,由于乳汁淤积合并感染,很容易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发热。一般来说,炎症越严重,发热的程度可能越高,持续时间也可能相对较长。
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这是因为身体处于炎症状态,机体代谢增加,消耗能量较多,同时炎症因子等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感。
不同人群乳腺炎症状特点
哺乳期女性乳腺炎
初产妇:由于乳腺管尚未完全适应哺乳过程,相对更容易发生乳汁淤积,从而增加乳腺炎的发病风险。初产妇乳腺炎初期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会逐渐明显,且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出现得较早。例如,初产妇可能在哺乳后感觉乳房某一部位疼痛,但未重视,之后疼痛加重,乳房局部红肿范围扩大并伴有发热。
经产妇:相对初产妇来说,乳腺管等结构可能已经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如果哺乳方式不当等,也会发生乳腺炎。经产妇乳腺炎的症状表现可能与初产妇类似,但在局部肿块的形成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不过总体还是以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乏力等为主。
非哺乳期乳腺炎
中青年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在中青年女性中较为常见,其局部症状可能没有哺乳期乳腺炎那么明显的与乳汁淤积相关的特点。比如可能没有明显的乳汁淤积史,但乳房会出现肿块,肿块可能长期存在,局部红肿可能时轻时重,疼痛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以乳房肿块为首要表现,之后才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全身症状相对哺乳期乳腺炎可能较轻,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等情况。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典型。由于老年女性乳腺组织有所退化等因素,局部红肿热痛可能不如中青年女性明显,容易被误诊漏诊;全身症状也可能相对不突出,不过也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情况,需要医生更加仔细地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生活方式的乳腺炎症状差异
在不良哺乳习惯人群中
长期不规律哺乳或者哺乳姿势不正确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乳汁淤积进而引发乳腺炎。这类人群乳腺炎的局部症状中乳汁淤积相关表现可能更突出,比如乳房内可触及因乳汁淤积形成的较硬肿块伴明显疼痛,同时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对较快出现且可能较明显。例如,有些女性哺乳时长时间让一侧乳房过度充盈而不及时排空乳汁,就容易在该侧乳房发生乳腺炎导致明显的局部红肿热痛及发热。
在有乳房局部损伤人群中
乳房局部有过外伤等情况的人群,发生乳腺炎时局部症状可能会因有损伤基础而有所不同。比如乳房有外伤后,局部皮肤可能存在破损等情况增加感染风险,乳腺炎发生时红肿热痛可能会伴有伤口局部的异常表现,全身症状也可能因局部感染扩散风险增加而相对较明显,但总体还是遵循乳腺炎局部和全身症状的一般特点。
有相关病史人群的乳腺炎症状特点及影响
有乳腺疾病病史人群
既往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等乳腺疾病的人群,发生乳腺炎时症状可能会受到原有乳腺疾病的影响。比如原有乳腺囊性增生病导致乳腺组织本身存在一定紊乱情况,发生乳腺炎时局部肿块可能与原有囊性增生病的结节等混淆,增加诊断难度;全身症状可能也会因为机体本身处于相对敏感或者有基础病变的状态下而表现得有所不同。例如,原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发生乳腺炎,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局部红肿热痛的缓解相对较慢。
有免疫系统疾病病史人群
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发生乳腺炎时,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存在异常,炎症得控制可能相对困难些。局部炎症反应可能会因为免疫系统的问题而表现得不典型,比如红肿热痛可能不如一般人群那么明显,但全身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难以控制,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更顽固。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女性发生乳腺炎,可能局部红肿不显著,但发热持续不退且乏力等得全身症状较严重难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