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术后胸腔积液是肺癌术后胸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有淋巴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炎症反应等,积液性质分渗出液和漏出液,对患者有呼吸功能影响和感染风险,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根据积液量多少分别采取观察、胸腔穿刺抽液、胸腔闭式引流等原则,若为肿瘤复发转移致积液还需进一步抗肿瘤治疗。
常见原因
淋巴回流受阻:肺癌手术可能会影响胸腔内的淋巴回流系统,导致淋巴液引流不畅,从而使淋巴液积聚在胸腔形成积液。肺癌肿瘤本身也可能侵犯淋巴系统,术后这种影响可能进一步加重,例如肺癌手术清扫淋巴结过程中可能损伤了部分淋巴管道,使得淋巴液回流障碍。
低蛋白血症:肺癌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营养状况不佳,术后由于手术创伤等因素,机体的代谢改变,更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重要物质,当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时,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的液体就会向胸腔间隙渗漏,导致胸腔积液。比如一些晚期肺癌患者,本身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术后蛋白质合成能力可能下降,容易发生低蛋白血症进而引发胸腔积液。
炎症反应:手术属于一种创伤,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术后胸腔内可能会出现炎症渗出,导致液体渗出增多形成积液。这种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对胸腔组织的刺激,引发局部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液体渗出。
积液性质判断
渗出液:如果积液检查显示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较高(一般蛋白含量>30g/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也升高(一般LDH>200U/L或LDH/血清LDH比值>0.6),多考虑为渗出液,常见于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肺癌术后出现渗出液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复发转移导致的胸膜侵犯或者术后炎症反应较明显等情况。
漏出液:漏出液细胞数较少,蛋白含量低(蛋白含量<30g/L),LDH水平也较低。如果肺癌术后胸腔积液符合漏出液的特点,多考虑与低蛋白血症等因素相关,是由于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漏出形成。
对患者的影响
呼吸功能影响:少量的胸腔积液可能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但如果积液量较多,会压迫肺组织,导致肺组织膨胀受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例如,当胸腔积液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会感觉气促,活动耐力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影响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本身肺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少量的胸腔积液也可能明显影响其呼吸功能;而年轻患者肺功能储备较好,可能在积液量相对较多时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
感染风险:胸腔积液如果合并感染,会增加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比如积液为脓性的感染性积液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胸痛等感染症状加重的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感染更容易扩散和难以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以初步发现胸腔积液,表现为胸腔下部的致密影,肋膈角变钝等。但对于少量积液可能不易发现,一般积液量在300-500ml以上时胸部X线才能发现肋膈角变钝。
胸部CT:是诊断胸腔积液更敏感的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胸腔内积液的量以及胸腔内的其他情况,如是否有肿瘤复发的结节等。能够发现少量的胸腔积液,并且可以帮助判断积液的性质,例如通过CT引导下观察胸腔内病变的情况等。
胸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实验室检查,除了前面提到的判断积液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外,还可以进行细胞学检查,查找癌细胞,如果找到癌细胞则高度提示肿瘤复发转移引起的胸腔积液;同时还可以进行积液的细菌学检查,如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胸腔穿刺操作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操作手法和力度,比如儿童患者要更加轻柔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治疗原则
少量积液观察:如果肺癌术后胸腔积液量较少,患者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先进行观察,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存在低蛋白血症的患者,适当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补充白蛋白等。
中大量积液处理
胸腔穿刺抽液:对于中量以上的胸腔积液,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但抽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一次抽液过多导致纵隔摆动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抽液速度宜慢,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胸腔闭式引流:如果积液量较多且持续存在,可能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引流。通过闭式引流可以将胸腔内的积液持续引出,有利于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肺组织的复张。在放置引流管过程中以及引流期间,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装置等。如果考虑是肿瘤复发转移导致的胸腔积液,在引流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但具体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来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