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常见症状,生活方式上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证作息,病情监测要关注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就医要及时处理急性发作并定期复诊,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冠心病患者有各自需注意的方面。
一、冠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
1.胸痛:是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多为发作性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位于胸骨后、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部、下颌、上腹部等。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冠心病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胸痛表现较隐匿。
2.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能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明显。这是因为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心脏节律或心率的改变。
3.呼吸困难: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可发生。是由于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淤血,影响肺部气体交换所致。例如,冠心病患者在爬楼梯时可能会比常人更早出现气不够用的情况。
4.乏力:患者常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心肌缺血缺氧,心脏输出的能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正常活动的需求。
二、冠心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方面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油脂的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例如,每天应摄入400~500克蔬菜,200~300克水果。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还需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来说,每次运动时间可从10~1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5次。运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运动后的心率以不超过(220-年龄)×60%~80%为宜。老年人运动时更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前最好进行热身和放松活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冠心病病情,所以必须戒烟。饮酒应限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
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加重心脏负担。
2.病情监测方面
症状监测:密切关注自身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或程度加重,应及时就医。例如,原本胸痛发作较少,现在1~2天就发作一次,或者胸痛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不缓解,可能提示病情加重。
生命体征监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冠心病;高血糖、高血脂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3.就医方面
当出现急性胸痛等疑似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情况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应原地休息,避免随意走动。
按照医嘱定期复诊,一般3~6个月复诊一次,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更要密切关注自身微小的不适变化,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女性冠心病患者: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注意事项外,还应关注更年期相关问题,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的评估,但需权衡利弊。同时,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患有冠心病时,治疗方案的选择要非常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需要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
儿童冠心病:虽然儿童冠心病相对少见,但也需引起重视。儿童冠心病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家族遗传易感性、某些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如肥胖儿童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儿童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儿童冠心病的治疗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更强调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