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在症状表现、检查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前列腺炎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有局部和全身症状,检查有直肠指检、PSA检测、超声等,治疗分急慢性;前列腺增生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有排尿及其他症状,检查同前列腺炎,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不同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症状表现差异
(一)前列腺炎
1.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中青年男性多见。
局部症状:骨盆区域疼痛,可表现为会阴、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上区或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不适。排尿异常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尿道滴白现象,即排尿终末或大便时,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溢出。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多由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引起。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疲倦、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憋尿、酗酒、食用辛辣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加重症状。有不洁性生活史的患者也易患前列腺炎。
(二)前列腺增生
1.年龄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排尿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症状可分为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刺激症状包括尿频(尤其夜尿增多,正常成人夜间排尿0-1次,前列腺增生患者可出现2-5次甚至更多)、尿急、尿失禁等;梗阻症状主要有排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费力、终末滴沥、排尿时间延长等。
其他症状:由于梗阻导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容易并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加重的情况;长期梗阻还可引起肾积水,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损害,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等;长期排尿困难,患者需增加腹压帮助排尿,可导致疝、痔、脱肛等并发症。
二、检查鉴别方法
(一)直肠指检
1.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可肿大、压痛明显,局部温度升高;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可呈饱满、增大、质软、轻度压痛等表现,病程较长者,前列腺可缩小、变硬、不均匀,有小硬结。
2.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时,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
1.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患者PSA可有轻度升高,一般小于10ng/ml,炎症控制后PSA可恢复正常。
2.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患者PSA也可轻度升高,在进行PSA检测时需注意,在急性尿潴留后,应待排尿通畅后再进行PSA检测,且应避免在按摩前列腺后、膀胱镜检查后、导尿等操作后立即检测PSA,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三)超声检查
1.前列腺炎:超声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回声不均匀等表现,但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2.前列腺增生: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大小、内部结构等,测量前列腺的左右径、前后径和上下径,还可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是诊断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检查方法。
三、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前列腺炎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大量饮水或输液,禁忌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可热水坐浴或会阴部热敷,以缓解症状。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药敏结果和儿童用药剂量标准,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
2.慢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憋尿等,规律性生活,忌酒及辛辣食物。
药物治疗: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如坦索罗辛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对于有精神心理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儿童患者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如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可能存在的紧张情绪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前列腺增生
1.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IPS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小于7分的患者,需定期复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IPSS评分、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前列腺体积等。老年患者(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风险较高时可选择观察等待,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α受体阻滞剂可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改善排尿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可缩小前列腺体积。对于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α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用药后应避免突然起立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可能影响性功能等,需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用药。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梗阻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但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较大,需充分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