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职业、环境等因素相关,有呼吸系统、全身及肺外等临床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肺部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的概率增加。一般来说,原发性肺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群,50-70岁之间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现代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性别因素:男性患原发性肺癌的风险通常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接触一些职业致癌因素的概率相对更高等因素有关。不过,女性肺癌发病也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女性吸烟率上升、接触室内外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原发性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等。长期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显著增高。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肺癌的风险越高。例如,每天吸烟20支以上,连续吸烟超过20年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20倍左右。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腌制、熏烤等含有较多致癌物质的食物,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机体缺乏维生素、抗氧化剂等,也可能影响肺部细胞的正常代谢,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对肺部异常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减弱,从而增加患原发性肺癌等肿瘤的风险。
职业因素: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的人群患原发性肺癌的风险增加。例如,接触石棉、砷、铬、镍等物质的职业,如石棉矿工、长期接触化学染料的工人等,肺癌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和室外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如室内燃煤产生的烟雾、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有害物质;室外空气污染中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含有多种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这些污染环境中会增加患原发性肺癌的风险。
辐射暴露: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接受过胸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患原发性肺癌的风险可能增加。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当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会加重,呈高调金属音性咳嗽;痰血或咯血,多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间断少量咯血;气短或喘鸣,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引起部分气道阻塞,出现气短、喘鸣等症状。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引起的吸收热,也可因合并感染出现发热;消瘦,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表现;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
肺外表现:有些肺癌患者可出现肺外表现,如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可出现库欣综合征、男性乳腺发育等;神经肌肉综合征,表现为肌无力、周围神经炎等;高钙血症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肺癌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早期小病灶可能难以发现。
胸部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对于发现小于1cm的肺部结节等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诊断原发性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例如,通过胸部CT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磁共振成像(MRI):在判断肺癌有无脑转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区分肿瘤与血管等结构有帮助。
病理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若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痰液收集是否规范、肿瘤的部位等。
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的情况,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在CT等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但有引起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决定。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分为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对于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放疗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对于有骨转移等引起疼痛的患者,姑息性放疗可以缓解疼痛。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繁殖。可用于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手术后的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靶点突变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相比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例如,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可以使用EGFR-TKIs类靶向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近年来在肺癌治疗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晚期肺癌患者可以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