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其定义、传播途径、相关人群特征及影响、临床转归、检测方法,可通过疫苗接种、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应对,如高危HPV分亚型,主要性传播等,多数可自行清除,少部分持续感染可致病变,可通过TCT、HPVDNA检测,适龄接种疫苗、定期筛查等防控。
一、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定义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指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中具有潜在致癌性的亚型。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已发现200多种型别,根据其致癌潜能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例如,高危型HPV16、18型与70%左右的宫颈癌相关。
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的传播途径
1.性传播:这是高危HP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多个性伴侣、过早开始性生活的人群感染高危HPV的风险较高。因为在性行为过程中,皮肤或黏膜的直接接触可能使病毒传播。
2.母婴传播:母亲患有高危HPV感染时,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通过产道接触到病毒而被感染。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3.密切接触传播:少数情况下,通过密切的非性接触,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衣物等生活用品,也可能发生传播,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三、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人群特征及影响
1.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高危HPV的风险相对较高。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30岁以后,机体的免疫力开始逐渐下降,高危HPV持续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2.生活方式因素: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清除高危HPV的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高危HPV的持续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加高危HPV感染风险。
3.病史因素:本身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人群,如淋病、梅毒等,其生殖系统的黏膜屏障可能受损,更容易感染高危HPV。另外,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艾滋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对高危HPV的清除能力减弱,高危HPV持续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四、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转归
1.自行清除:大部分健康人群感染高危HPV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在1-2年内将病毒清除,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例如,研究表明约80%的高危HPV感染可在2年内自然清除,这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年轻、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更易实现自行清除。
2.持续感染:少部分人会发生高危HPV的持续感染,持续感染超过2年以上的高危HPV感染,就有可能引起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若不及时干预,继续进展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一般来说,高危HPV16、18型持续感染的致癌风险更高。
五、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1.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是否有异常,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与高危HPV感染相关的细胞病变。例如,TCT检查可以发现宫颈上皮细胞是否有非典型增生等情况,但它不能直接检测HPV病毒。
2.HPVDNA检测:可以采用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等检测方法,直接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型HPV的DNA。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出高危型HPV的具体型别及病毒载量,对于早期发现高危HP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六、针对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预防及应对建议
1.疫苗接种: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分别可以预防不同型别的高危HPV和低危HPV。例如,二价疫苗主要预防HPV16和18型,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HPV6和11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疣),九价疫苗覆盖更多型别。适龄女性应根据自身情况接种HPV疫苗,一般建议在未发生性行为之前接种效果最佳,但即使已经有性行为,也可以接种疫苗起到一定的预防后续感染的作用。
2.定期筛查: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DNA检测,一般建议25-65岁的女性每3-5年联合进行TCT和HPV检测。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也可以选择每5年单独进行HPV检测。通过定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断疾病向宫颈癌的进展。
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清除高危HPV的能力。对于已经感染高危HPV的人群,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促进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感染高危HPV时,由于孕期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一方面要关注宫颈病变情况,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因焦虑等情绪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如果是免疫抑制人群感染高危HPV,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免疫调节,并且更频繁地进行相关检测,因为这类人群发生持续感染及疾病进展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