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患者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密切关注呼吸、胸痛等情况;体位护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适体位,特殊人群体位需谨慎;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合适氧气疗法;心理护理,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特点进行心理安抚;并发症护理,观察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并相应护理。
一、病情观察
1.呼吸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的气胸患者,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至关重要。儿童气胸时,呼吸频率可能会明显增快,婴儿正常呼吸频率约为30-40次/分钟,若超过60次/分钟需高度警惕。成人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呼吸频率异常可能提示气胸病情变化。同时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表现,如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气胸,呼吸困难可能会更严重且进展更快,需加强监测。
观察患者的口唇、甲床等部位的颜色,判断有无缺氧情况。缺氧时口唇、甲床会出现发绀,儿童发绀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需留意。
2.胸痛情况
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气胸患者的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尖锐刺痛或胀痛,不同年龄患者描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要观察胸痛是否随呼吸或体位改变而加重,例如患者取患侧卧位时胸痛可能减轻,坐位时可能加重,这对判断气胸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注意与心绞痛等疾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避免误诊。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取半卧位。半卧位有利于呼吸,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成人和儿童均可采用此体位。半卧位时要注意保持患者身体的舒适,床头可适当抬高,一般抬高30°-50°为宜,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背部支撑,避免长时间半卧位导致背部受压不适。
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调整体位,如前倾坐位,让患者趴在床边小桌上,有利于呼吸肌的运动,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但要注意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坠落等意外发生。
2.特殊人群体位
婴幼儿气胸时,由于其身体耐受性较差,体位护理需更加谨慎。可将婴儿适当抱起,头部稍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避免过度摇晃婴儿,防止加重气胸病情。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调整体位时要特别小心,动作轻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三、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对于成人,可教导其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对于儿童,家长可适当拍背协助排痰,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轻拍打背部。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成人和儿童均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但要注意雾化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儿童雾化时要防止药物进入眼睛等。
对于病情较重、无力咳嗽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吸痰操作。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对于儿童吸痰,要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压力要适中,防止引起患儿不适和气道损伤。
2.氧气疗法
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给予合适的氧气疗法。对于轻度缺氧的患者,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成人鼻导管吸氧流量一般为1-3L/min,儿童要根据年龄调整流量,婴儿一般0.5-1L/min。对于缺氧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面罩吸氧。在给患者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吸氧效果,如口唇发绀是否改善等,同时要注意吸氧装置的清洁和维护,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吸氧时要注意氧浓度的控制,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四、心理护理
1.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
儿童气胸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和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陪伴,用温和的语言和动作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例如,通过讲故事、玩简单游戏等方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配合治疗和护理。
成人气胸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的突然发生而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要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让患者了解气胸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向患者说明大部分气胸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康复,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要兼顾其基础疾病对心理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五、并发症护理
1.皮下气肿护理
观察皮下气肿的范围、进展情况。如果发现皮下气肿范围扩大,要及时报告医生。对于皮下气肿的部位,要避免过度按压,防止气肿扩散。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要更加注意保护皮下气肿部位的皮肤,定期观察皮肤情况。
2.纵隔气肿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加重、胸痛加剧等情况。纵隔气肿可能会压迫气管等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循环情况。如果患者出现纵隔气肿相关的严重症状,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紧急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胸腔穿刺等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者安全。对于有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纵隔气肿可能会加重心血管负担,需特别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