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排气疗法包括胸腔穿刺抽气和胸腔闭式引流,前者原理是穿刺抽气降胸腔压,适用于少量气胸,操作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后者利用引流装置排气防逆流入,适用于中大量气胸,操作也受相关因素影响。操作前要评估病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操作中要无菌、精准,儿童和特殊人群有特殊注意,操作后要护理引流管、观察患者、康复指导,包括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相关情况、进行康复及强调生活方式改变等。
一、气胸排气疗法的方式及原理
(一)胸腔穿刺抽气
1.原理:通过穿刺针直接进入胸腔,将胸腔内的气体抽出,迅速降低胸腔内压力,缓解患者症状。适用于少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患者。
2.操作方法:一般选择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为穿刺点,皮肤消毒后,用气胸针或细导管进行穿刺,连接注射器抽取气体,根据患者情况抽取适量气体。
3.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时,要特别注意穿刺部位的准确,由于儿童胸廓等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操作需更加轻柔、精准,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呼吸、面色等情况。
4.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影响,但女性患者若处于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穿刺操作需注意消毒等无菌操作要求,防止感染。
5.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气胸排气后,仍需强调戒烟,因为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影响肺部恢复,增加气胸复发风险。
6.病史影响:若患者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时,要更谨慎评估风险,操作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循环等情况,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气胸的恢复及操作后的反应。
(二)胸腔闭式引流
1.原理:利用引流装置,使胸腔内气体通过引流管排出,同时防止外界气体逆流入胸腔。适用于中、大量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较重的患者。
2.操作方法:通常选择患侧胸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作为引流管插入部位,将引流管连接水封瓶,使胸腔内气体经引流管流入水封瓶中。
3.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引流管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管径等情况,要确保引流管固定可靠,防止患儿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等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引流液的情况,因为儿童的生理代谢等与成人不同,对引流的反应可能有差异。
4.性别因素影响:女性患者在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时,要考虑胸部的解剖特点,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乳腺等组织,固定引流管时要兼顾美观与固定效果。
5.生活方式影响: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安置胸腔闭式引流后,同样需要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等,以促进肺部恢复,减少气胸复发。
6.病史影响: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安置胸腔闭式引流时,要注意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操作前后需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在气胸及操作过程中相互影响。
二、气胸排气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评估
1.病情评估:要评估气胸的量、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呼吸循环功能等。对于大量气胸或症状较重的患者,优先考虑胸腔闭式引流等更有效的排气方式;对于少量气胸可先尝试胸腔穿刺抽气。
2.年龄评估:儿童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储备功能,因为儿童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对气胸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操作选择需更谨慎权衡。
3.性别评估:女性患者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对操作的影响,如月经期的感染风险等。
4.生活方式评估:了解患者的吸烟、运动等生活方式,对于吸烟患者,强调术前戒烟对手术恢复的重要性。
5.病史评估:详细了解患者既往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评估操作风险,如基础肺部疾病患者可能在操作后肺部恢复较慢等情况。
(二)操作中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无论是胸腔穿刺抽气还是胸腔闭式引流,都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胸腔感染。
2.精准操作:穿刺或插管部位要准确,胸腔穿刺抽气时锁骨中线第2肋间是关键部位,胸腔闭式引流时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要准确找到,避免损伤重要脏器。
3.儿童操作注意:儿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固定要可靠,使用的器械要适合儿童尺寸,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
4.特殊人群操作:女性患者操作时注意保护胸部组织,有基础疾病患者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三)操作后护理
1.引流管护理:对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要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堵塞、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正常情况下引流液会逐渐减少,颜色由浑浊变为清亮等。
2.患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胸痛等症状缓解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年龄较小的儿童要观察其呼吸频率、胸廓起伏等情况,女性患者要注意胸部引流管周围的情况,有无红肿等感染迹象,有基础病史患者要持续监测相关基础疾病指标。
3.康复指导: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康复指导,如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等,促进肺部复张。生活方式方面继续强调戒烟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康复过程中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适当活动,有基础病史患者要遵循基础疾病的康复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