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属肺肿瘤范畴,肺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肺癌有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类型,肺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如肺错构瘤;两者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不同,诊断方法有别,治疗原则各异,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诊治中影响不同。
一、定义与范畴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属于肺肿瘤的一种特定类型,其细胞起源于肺部的支气管上皮等组织,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无限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特性。肺癌主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如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和小细胞肺癌等不同病理类型。
肺肿瘤:是指发生在肺部的肿瘤性病变,涵盖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肺肿瘤相对少见,如肺错构瘤等,其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会侵袭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而恶性肺肿瘤主要就是肺癌,但也可能有其他罕见的恶性肿瘤如肺肉瘤等。
二、病理特征
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腺癌的癌细胞通常呈腺泡状、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状或实性生长,可伴有黏液产生,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周围型结节等;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有角化珠形成等病理表现,多与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见于中央型。
小细胞肺癌:癌细胞体积小,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细胞质少,形似淋巴细胞,核染色深,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
肺良性肿瘤:如肺错构瘤,主要由肺内正常组织异常组合形成,病理上可见成熟的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等组织成分杂乱排列。
三、临床表现
肺癌:
常见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多为不规则隐痛或钝痛)、气短或喘鸣、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引起的低热,合并感染时可为高热)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相关症状,如脑转移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不同病理类型特点: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易出现转移,患者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如乏力、消瘦等出现较早;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在女性相对多见,且更多见于周围型,腺癌有时可伴有肺外表现,如杵状指等。
肺良性肿瘤:大多数肺良性肿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当肿瘤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支气管可导致咳嗽、呼吸困难等,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进展缓慢。
四、影像学表现
肺癌:
胸部X线: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肺门肿块影,伴有支气管阻塞时可出现肺不张等;周围型肺癌多表现为肺野内结节或肿块影,边缘常呈分叶状、有毛刺等。
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病变细节,如肺癌的结节或肿块的形态、大小、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小细胞肺癌可能表现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等转移征象较早出现;非小细胞肺癌的腺癌可能有磨玻璃样结节等表现。
肺良性肿瘤:
胸部X线:肺错构瘤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可有“爆米花样”钙化等特征性表现。
胸部CT:能更精准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肺错构瘤可见脂肪密度影等典型表现,有助于与肺癌鉴别。
五、诊断方法
肺癌: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通过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明确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不能单独用于确诊,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肺良性肿瘤:
病理学检查: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因为术前影像学等检查有时较难与肺癌完全鉴别。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高度怀疑良性且无明显症状的肺肿瘤,可通过定期胸部影像学检查观察病变变化,若病变长时间无明显变化,良性可能性大,但仍需谨慎,必要时还是需要积极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肺癌:
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可根据病情选择肺叶切除等不同术式;小细胞肺癌一般早期就有转移,手术治疗不是首选,多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化疗:是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晚期肺癌的姑息化疗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化疗方案有所差异。
放疗:可用于局部肿瘤的治疗,如术后辅助放疗、晚期肺癌的姑息放疗等,能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
肺良性肿瘤: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可能的肺良性肿瘤,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选择,如肿瘤局部切除术等,术后预后通常较好。
观察随访:对于无症状且高度怀疑良性的小肿瘤,可密切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监测病变变化。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肺癌和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肺癌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有肺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肺肿瘤的诊断可能更需谨慎鉴别;儿童相对肺良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但也不能忽视恶性肿瘤的可能,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