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精神状态改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以及局部表现如感染病灶和迁徙性病灶;确诊依据有病原学检查(血液及其他标本培养)、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RP、PCT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疾病者临床表现有其特点,需综合各方面检查明确诊断。
一、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可表现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常见于老年、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例如,研究发现老年败血症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差,体温不升的比例相对较高。
2.寒战:与发热可相继出现,患者会突然出现寒战,伴有怕冷的表现,这是因为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进而出现寒战。
3.精神状态改变: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尤其是儿童败血症患者,可表现为哭闹不止、反应迟钝等。这是由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以及机体的炎症反应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4.呼吸急促: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这是机体为了增加氧供来应对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属于一种代偿性反应,但随着病情进展,呼吸急促可能会加重,提示病情可能恶化。
5.心率加快:心率超过正常范围,也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应激反应,目的是为了提高心输出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但如果心率过快且伴有其他严重症状,需警惕病情加重。
(二)局部表现
1.感染病灶: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肺部感染时可能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不同部位的原发感染病灶有其相应的局部特征,这有助于寻找败血症的感染源。
2.迁徙性病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迁徙性病灶,如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如转移性脓肿,在骨骼、关节、肝脏、脾脏等部位可触及脓肿,伴有局部疼痛等症状。
二、败血症的确诊依据
(一)病原学检查
1.血液培养
阳性结果:血液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如果从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出致病菌,即可明确诊断。一般要求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采血培养,且要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检出率。例如,对于疑似败血症的患者,通常需要在不同时间点采集2-3套血液标本进行培养。
意义:血液培养阳性不仅可以确定病原菌,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不同的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通过药敏试验可以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2.其他标本培养:除血液外,还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其他标本进行培养,如尿液、痰液、脑脊液、脓液等。如果这些标本中培养出与血液中相同的致病菌,也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对于怀疑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尿液培养出相应致病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二)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白细胞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而白细胞降低可能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或机体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例如,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同时可伴有核左移现象,出现幼稚粒细胞等。
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这与败血症导致的骨髓抑制、出血等因素有关。例如,严重败血症患者可能因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血小板减少。
2.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败血症患者CRP通常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例如,研究表明,败血症患者CRP水平往往高于100mg/L,且病情越重,CRP升高越明显。
降钙素原(PCT):PCT在败血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败血症患者PCT水平显著升高,且在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下降较CRP更为迅速。一般来说,PCT>0.5ng/ml时需警惕败血症可能,>2ng/ml时高度提示败血症。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脓肿等迁徙性病灶,对于发现肝脏、脾脏、肾脏等部位的脓肿有一定帮助。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深部脓肿或复杂部位的感染病灶,CT或MRI检查更为清晰准确。例如,对于怀疑颅内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者,MRI检查有助于发现颅内的病变情况;对于骨骼系统的迁徙性病灶,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细节。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败血症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仔细观察全身症状和进行全面的检查。老年败血症患者机体反应差,发热等典型表现可能不明显,在诊断时要格外注重病原学检查和炎症标志物等的综合分析。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败血症,要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感染与基础疾病相互作用的情况,在诊断时要全面评估,结合各方面检查结果来明确败血症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