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靠实验室检查,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丙肝的定义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
二、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曾是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但随着筛查手段的完善,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不过,一些不安全的注射行为,如使用被HCV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等,仍可能导致传播。例如,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重复使用注射器的地区或场景,就存在较高的丙肝传播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在医疗过程中接受了不安全的注射操作,也可能感染丙肝。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如果相关器械消毒不彻底,也有传播丙肝的可能。
2.母婴传播
感染丙肝的母亲在怀孕、分娩过程中有可能将HCV传给胎儿或新生儿。据研究,母婴传播的几率约为5%-10%左右。如果母亲在分娩时HCVRNA载量较高,那么母婴传播的风险会相应增加。对于婴幼儿来说,母婴传播是其感染丙肝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引起重视。
3.性传播
与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丙肝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可能性。性传播的风险与性伴侣的数量、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在成年人中,性传播是丙肝传播的途径之一,而对于儿童来说,一般较少通过性传播感染丙肝,但如果有特殊的高危暴露情况,也需要考虑。
三、丙肝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丙肝
部分急性丙肝患者症状较轻,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急性丙肝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12周左右出现,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对于儿童急性丙肝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非特异性表现,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2.慢性丙肝
大多数急性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慢性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如果病情持续发展,可能会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慢性丙肝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肝脏功能的变化,因为长期的丙肝感染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四、丙肝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丙肝病毒抗体检测:是丙肝筛查的常用方法,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HCV,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例如,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如果结果为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RNA检测来明确是否为现症感染。
丙肝病毒RNA检测:可以直接检测血液中的HCVRNA,是诊断丙肝现症感染和判断病毒复制活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定量检测HCVRNA,可以了解病毒载量的高低,对于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基本一致,但在儿童患者中,需要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转氨酶升高通常提示肝脏有炎症损伤,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黄疸等情况,白蛋白降低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等。在儿童丙肝患者中,肝功能检查结果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判断。
五、丙肝的治疗
目前,丙肝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丙肝的治愈率。DAA药物通过作用于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特定靶点,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不同的DAA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治疗疗程,但一般来说,治愈率较高,可达90%以上。对于儿童丙肝患者,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但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需要谨慎评估和监测。
六、丙肝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丙肝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加强对丙肝患者的管理,减少其血液、体液等对周围人群的传播风险。对于丙肝病毒携带者,也需要进行规范的管理,定期监测病情。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确保输血及血制品的安全,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度,避免医源性传播。在性生活中,提倡使用安全套,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对于母婴传播的预防,感染丙肝的母亲在怀孕前应咨询医生,评估母婴传播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抗病毒治疗等,以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有效的丙肝疫苗,但通过避免高危行为、规范医疗操作等措施,可以降低感染丙肝的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如静脉药瘾者、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者、HCV感染者的性伴侣等,应定期进行丙肝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关注其健康,避免其接触高危因素,如确保儿童医疗操作的安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