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窦性心动过速指孕妇心率超正常范围,可能由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心理焦虑、活动量变化、体温变化等因素引起,对孕妇有身体不适、加重心理负担等影响,对胎儿一般影响较小但严重时可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休息放松、调整活动量等处理,孕妇需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定期产检。
一、定义与表现
孕妇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孕妇的心率超过了正常范围(一般成人心率正常范围是60-100次/分钟,孕妇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高于正常非孕期女性),表现为心跳加快。
二、可能的原因
生理因素
血容量增加:孕期孕妇血容量逐渐增加,到妊娠32-34周时达到高峰,比非孕期增加30%-50%。为了满足增加的血容量循环需求,心脏需要更快地泵血,从而导致心率加快。例如,研究表明随着孕期进展,心脏输出量增加,这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适应,但可能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
激素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心率增快。孕激素可以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为了维持血压稳定,心脏需要增加跳动次数来保证血液循环。
心理因素
焦虑紧张:孕妇在孕期可能会因为对胎儿健康的担忧、对分娩的恐惧等产生焦虑紧张情绪。这种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进而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比如,一项针对孕期女性的调查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孕妇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比例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
活动量变化:如果孕妇在孕期活动量突然改变,如运动量增加,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就会通过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反之,如果活动量突然减少,但身体的代谢需求并没有立即降低,也可能出现心率相对加快的情况。
体温变化:孕期孕妇基础体温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体温升高时,机体代谢加快,心率也会相应增快。例如,孕妇出现轻微发热时,心率可能会比正常体温时快一些。
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
身体不适:孕妇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长期的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增加孕妇心脏的负担,虽然孕期心脏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心理负担加重:不适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孕妇的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孕妇的心理健康。
对胎儿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如果窦性心动过速不是很严重,对胎儿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因为胎儿的血液供应主要通过胎盘-脐带循环,心脏本身的代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胎儿的基本血供。
严重情况:但如果窦性心动过速非常严重,导致孕妇心脏功能明显受损,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情况。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大多数窦性心动过速在孕期是相对可控的。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率情况,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以及心率的具体数值。医生可以根据心电图上P波的形态、频率等特征来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例如,心电图显示P波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且心率超过正常范围,即可诊断为孕妇窦性心动过速。
其他检查:可能还会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心率加快的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为贫血会导致机体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弥补,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机体代谢亢进,也会引起心率增快。
五、处理与应对
非药物干预
休息与放松:孕妇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松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如深呼吸、冥想等。例如,每天进行几次深呼吸练习,每次深呼吸时慢慢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每次持续5-10分钟,有助于放松身心,可能对窦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调整活动量: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活动量,避免突然增加或减少活动量。如果是平时活动量较少的孕妇,可以逐渐增加适量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如果是活动量较大的孕妇,应适当减少活动强度和时间。
就医评估:如果孕妇发现自己有窦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判断窦性心动过速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疾病。如果是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速,一般通过休息等调整后可缓解;如果存在其他异常情况,如合并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则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应处理。
六、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注意休息:孕妇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7-9小时。在休息时可以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心脏的负担。
保持心情舒畅:家人应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孕妇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孕妇自己也可以通过参加孕妇学校等活动,学习孕期保健知识,了解窦性心动过速的相关情况,增强应对的信心。
定期产检: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心率变化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每次产检时都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及相关的血液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