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衰竭需进行一般治疗、病因治疗、机械通气治疗及其他支持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疗;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性因素、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畸形等分别采取抗感染、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外科手术等措施;机械通气治疗要选择合适模式并调节参数;其他支持治疗涵盖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及监测与并发症防治,需合理控制液体入量、保证营养供给、密切监测并处理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新生儿,要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可采用吸引器吸引等方法。新生儿的呼吸道相对狭窄,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能保证气体交换正常进行。
定期翻身、拍背,有助于痰液排出。通过改变体位,使痰液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移动,方便排出。
2.氧疗
根据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适用于轻度呼吸衰竭的新生儿,要注意调节氧流量,一般氧流量控制在1-2L/min,需根据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调整,保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90%-95%)。对于中重度呼吸衰竭可能需要面罩吸氧或机械通气给氧等方式。氧疗时要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因为新生儿的氧中毒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日龄和病情的新生儿对氧浓度耐受不同。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
如果是由新生儿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细菌性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对新生儿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害和肾损害,应尽量避免使用。
2.呼吸窘迫综合征
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给药途径一般为气管内滴入,给药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等情况,根据病情可重复给药。同时要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能量消耗增加,容易出现低体温,要注意保暖,将体温维持在36.5-37.5℃之间,以减少能量消耗和并发症的发生。
3.先天性畸形
如先天性膈疝等先天性畸形引起的呼吸衰竭,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要积极进行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维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稳定。新生儿的先天性畸形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病情,准备好术中术后的呼吸支持等措施。
三、机械通气治疗
1.通气模式选择
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模式,如间歇正压通气(IPP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新生儿可先尝试SIMV模式,它能减少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对抗,降低气道压力。而对于病情较重、自主呼吸微弱的新生儿可能需要IPPV模式。在选择通气模式时要考虑新生儿的胎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例如,早产儿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在通气模式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精细调整参数。
2.参数调节
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参数。潮气量一般根据新生儿体重计算,约4-6ml/kg。呼吸频率对于足月儿一般为30-40次/分钟,早产儿可适当降低。吸呼比一般为1:1.5-1:2。在调节参数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等指标,根据血气结果及时调整参数,以维持新生儿的酸碱平衡和氧合。例如,当血气分析显示二氧化碳潴留时,可适当增加呼吸频率或潮气量;当氧分压过低时,可提高氧浓度等,但要注意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
四、其他支持治疗
1.液体管理
合理控制液体入量,新生儿呼吸衰竭时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液体平衡失调。一般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病情等计算液体入量,足月儿每日液体入量一般为60-80ml/kg,早产儿适当增加,但要注意避免过多液体输入加重心肺负担。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尿量、水肿等情况,根据液体平衡情况调整液体入量和速度。例如,当出现肺水肿迹象时,要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并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新生儿的电解质平衡,因为新生儿的电解质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2.营养支持
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呼吸衰竭时新生儿的能量消耗增加,需要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可采用静脉营养或经口喂养的方式。对于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要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微量喂养等,逐渐增加喂养量。静脉营养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蛋白质的供给量一般为2-4g/(kg·d),要根据新生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静脉营养的输注速度和浓度,避免出现高血糖、高血脂等并发症。
3.监测与并发症防治
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以及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水肿、消化道出血等。例如,当出现心力衰竭时,要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对于脑水肿,可使用脱水剂等。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心理护理,虽然新生儿不会表达,但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操作中的轻柔动作等有助于其身心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