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致全身性感染的疾病,病因有细菌、真菌、病毒等,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入血繁殖产毒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局部表现及并发症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CRP和PCT等,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防需增强免疫力、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合理用抗生素。
一、定义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二、病因
1.细菌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易感染的细菌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可能因产时或产后感染,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等;而成年人则可能因皮肤创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来说,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受细菌侵袭引发败血症,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自身免疫防御功能被削弱,细菌更容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
细菌的毒力也是重要因素,毒力强的细菌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2.真菌因素:
长期住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有侵袭性操作(如留置导管等)的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例如,肿瘤患者在化疗后,由于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受损,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等真菌。
3.病毒因素:
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重症肝炎患者可能因病毒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但相对细菌和真菌来说,病毒引起败血症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病原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一方面,毒素可导致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出现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另一方面,炎症介质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等,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尤其是新生儿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发热不明显或体温波动较大。
寒战:常与发热同时出现,患者会感觉寒冷,不由自主地发抖。
乏力:患者自觉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
精神萎靡: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反应差、不哭不闹等;成年人则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等。
2.局部表现:
若有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创伤处可见红肿、疼痛、化脓等表现;肺部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3.并发症表现:
感染性休克: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表现。
多器官功能衰竭: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多个器官,如肝脏受累时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肾脏受累时可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不全等;呼吸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
五、诊断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有核左移现象,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新生儿败血症时白细胞可能正常或降低。
2.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病原菌即可确诊。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
3.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PCT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辅助诊断败血症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未获得药敏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例如,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他啶等;对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用药选择有所不同,新生儿败血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新生儿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
2.支持治疗:
对症支持: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休克患者需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进行相应器官功能的支持治疗,如呼吸支持、肾脏替代治疗等。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可通过口服、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七、预防
1.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量运动,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儿童则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2.避免皮肤黏膜损伤:
注意保护皮肤黏膜,避免受伤。皮肤有创伤时要及时清洁、消毒,防止细菌侵入;对于有创操作,如注射、留置导管等,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时要确保操作环境无菌,留置导管期间要做好导管的护理,定期更换敷料等。
3.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情况等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因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菌群失调,增加真菌感染等风险。例如,对于病毒感染患者不应随意使用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