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临床表现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静息性心绞痛及不典型部位疼痛等;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静息、动态、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诊断流程为收集临床信息、进行初步检查、确定诊断,不同人群诊断需综合考虑其特点。
一、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劳力性心绞痛: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70%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此类典型劳力性心绞痛表现,其发生机制是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疼痛信号。
静息性心绞痛:在休息状态下发生的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程度较重,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2.不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不典型部位的疼痛,容易被误诊。例如,有些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常被当作胃病就诊,而实际上是冠心病引起的牵涉痛。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非特异性改变。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但特异性不高,因为其他心脏疾病或非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改变。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通过分析Holter记录的心电图,可了解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程度及与活动、症状的关系等。例如,若发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出现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1分钟,且与胸痛等症状相关,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等设备上进行运动,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常用的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当运动过程中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2分钟,且伴有胸痛等症状时,提示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有诊断价值。例如,运动负荷试验的敏感性约为70%-80%,特异性约为70%-85%。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可使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等)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双嘧达莫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磷腺苷降解酶,使血小板内环磷腺苷含量增高,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正常冠状动脉可代偿性扩张,而病变冠状动脉则不能充分扩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出现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2.超声心动图
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可发现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消失或反向运动等。例如,当冠状动脉某一支发生狭窄或闭塞时,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运动幅度会降低。超声心动图还可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指标,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3.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具有临床意义,当狭窄程度≥70%时,通常会引起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例如,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肌钙蛋白可升高。肌钙蛋白I或T的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损伤,其升高水平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预后相关。例如,若肌钙蛋白I>0.03ng/ml或肌钙蛋白T>0.1ng/ml,高度提示心肌梗死可能,同时也有助于判断冠心病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肌细胞的损伤及损伤的程度。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程度可反映心肌梗死的范围,对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三、诊断流程
1.第一步:收集临床信息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史等。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较无高血压者明显增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一级亲属在65岁前患冠心病)的患者,患病风险也会升高。同时,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特点,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2.第二步:进行初步检查
首先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若有ST-T改变等异常,再进一步进行动态心电图或心电图负荷试验等检查,以评估心肌缺血情况。如果初步检查提示有心肌缺血可能,再考虑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
3.第三步:确定诊断
对于高度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程度≥50%,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明确冠心病的诊断。例如,当患者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某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时,即可确诊为冠心病。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冠心病诊断中需综合考虑。例如,老年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在诊断时要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的检查;女性冠心病患者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如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在诊断时要注意这些特点;有长期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人群,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在诊断时要重点关注其相关检查结果,及时排查冠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