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可基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电图有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及病理性Q波等)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致血小板聚集形成未完全阻塞冠状动脉的血栓,心电图无ST段抬高,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基于心肌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前壁区域心肌梗死,由左前降支供血区域梗死致,胸前导联V2-V4有ST段改变等表现)、下壁心肌梗死(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供血区域梗死致,Ⅱ、Ⅲ、aVF导联有ST段改变等表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广泛前壁区域心肌梗死,多由左前降支近端闭塞致,V1-V6导联有ST段改变等表现)、后壁心肌梗死(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供血区域梗死致,V7-V9导联有ST段改变等表现且V1导联R波增高);基于心肌梗死病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4天以内,心肌坏死进行性发展,需及时再灌注治疗等处理)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病超过14天,心肌坏死稳定,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等陈旧性改变,需长期监测康复治疗)。
一、基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类
(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1.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使得相应心肌区域持久且严重的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心肌坏死。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常见诱因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这些因素可促使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老年男性,在上述诱因下更易发生。
2.心电图特征: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常伴有病理性Q波等改变,发病早期可能先出现T波高尖等演变过程。
(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1.发病机制: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出现裂隙或表面破损,血小板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但未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心肌缺血程度相对STEMI较轻,不过仍有进展为STEMI的风险。其诱因与STEMI类似,在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人群中均可发生,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发生NSTEMI的风险可能增加。
2.心电图特征:心电图无ST段抬高,可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一般无病理性Q波。
二、基于心肌梗死部位的分类
(一)前壁心肌梗死
1.解剖位置及影响:前壁心肌梗死主要涉及左心室前壁区域的心肌,由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发生梗死所致。前壁心肌梗死可能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中年人群,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较高,因为这些因素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前降支。
2.心电图定位:在胸前导联V2-V4导联出现ST段改变等心肌梗死相关表现。
(二)下壁心肌梗死
1.解剖位置及影响:下壁心肌梗死主要累及左心室下壁,由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供血区域梗死引起。下壁心肌梗死时,患者也会出现胸痛等症状,疼痛部位可位于下胸部、上腹部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老年人群,尤其是有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下壁心肌梗死的常见病因。
2.心电图定位:在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改变等心肌梗死相关表现。
(三)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解剖位置及影响: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涉及左心室广泛的前壁区域,多由左前降支近端闭塞导致,心肌坏死范围较大。这种类型的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更为严重,患者心功能受损明显,可能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有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病变累及左前降支近端的患者,如未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容易发生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
2.心电图定位:在V1-V6导联均出现ST段改变等心肌梗死相关表现。
(四)后壁心肌梗死
1.解剖位置及影响:后壁心肌梗死是左心室后壁发生梗死,由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供血区域梗死引起。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较为特殊,需要结合其他导联进行判断,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对于有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后壁心肌梗死的风险存在,需要通过详细的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学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2.心电图定位:V7-V9导联出现ST段改变等心肌梗死相关表现,同时V1导联R波增高。
三、基于心肌梗死病程的分类
(一)急性心肌梗死
1.时间界定:通常指发病14天以内的心肌梗死,此阶段心肌坏死处于进行性发展过程,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等紧急处理。无论是STEMI还是NSTEMI,在发病14天内都属于急性阶段,患者在这个时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2.病理生理:急性阶段心肌细胞持续缺血缺氧,炎症反应逐渐激活,心肌坏死范围可能不断扩大,若能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否则心肌坏死范围进一步增大,心功能受损加重。
(二)陈旧性心肌梗死
1.时间界定:发病超过14天的心肌梗死,此时心肌坏死已趋于稳定,心电图表现为病理性Q波等陈旧性改变,心肌酶学恢复正常。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发生一定改变,如出现心室壁瘤等并发症,需要长期进行心脏功能的监测和康复治疗。对于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即使处于陈旧性阶段,也需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同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等,改善心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