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涉及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表现多样,辅助检查包括血压测量及相关生化等检查,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基础的疾患,因颈椎劳损等致神经、血管等受压迫,分多型,辅助检查有X线、CT、MRI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高血压
定义: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如高钠饮食、精神应激等;神经内分泌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可导致血压升高,例如RAAS激活时,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加,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促进醛固酮分泌,使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其发病没有直接与颈椎相关的特定机制,但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损害。
颈椎病
定义: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机制:颈椎的退行性变是根本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40岁以上人群退行性变加速),颈椎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突出或脱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等,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例如,当颈椎神经根受压迫时,会引起所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椎动脉受压迫时,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高血压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高血压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甚至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等高血压急症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等。
体征:一般早期无明显体征,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会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等。
颈椎病
症状: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颈椎病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有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等。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无力、手指动作不灵活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出现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病理征阳性等,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交感神经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等,多在头部转动时诱发。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颈椎退变更严重,症状可能相对更重且恢复较慢;年轻患者可能与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相关,症状相对较局限,但如不及时干预也会逐渐加重。
三、辅助检查
高血压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等。诊室血压测量需规范操作,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监测有助于评估血压的长期变异和降压效果。动态血压监测可了解血压在24小时内的波动规律。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如血钾、血糖、血脂、尿酸等)、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评估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情况。例如,心脏超声可查看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颈椎病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是颈椎病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椎体、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MRI检查:对颈椎脊髓、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可明确脊髓受压程度等,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四、治疗原则
高血压
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2以下;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不同年龄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上需注意,例如老年患者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跌倒等意外;年轻患者要纠正长期久坐、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等因素,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平稳控制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可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以保护肾功能。
颈椎病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包括颈椎牵引,可缓解颈椎对神经、血管的压迫;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限制颈椎活动;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推拿、针灸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但按摩推拿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暴力推拿导致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改善神经功能等。不同年龄人群在非手术治疗时需注意,老年患者颈椎退变严重,物理治疗时力度要适中;年轻患者非手术治疗的同时要注意纠正不良姿势,防止病情复发。
手术治疗:对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明显脊髓压迫症状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