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需进行护理评估,包括病史和症状评估,常见护理诊断有体温异常、营养失调、有感染传播危险、潜在并发症及家长焦虑等,针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有相应护理要点,要从多方面评估、采取对应措施并关注特殊人群以提高护理效果促康复。
一、护理评估
1.病史评估
出生史:了解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如是否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娩过程中是否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情况。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以及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的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例如,有研究表明早产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
感染史:询问新生儿是否有皮肤感染、脐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情况。皮肤破损、脐部未妥善护理导致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侵入血液的途径。比如脐部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脐部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
2.症状评估
一般表现: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体温异常,可能出现体温不升或发热;是否有拒奶、吸吮无力、精神萎靡等表现。新生儿败血症时,由于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会影响其进食和精神状态。例如,体温不升常见于早产儿和体弱儿,这是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染后难以维持正常体温。
特殊表现:查看有无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时可能出现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的情况,这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以及肝脏功能受到影响所致;有无皮肤瘀点、瘀斑,提示可能有凝血功能障碍;有无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方面的异常表现,这可能是感染累及呼吸系统引起的。
二、常见护理诊断
1.体温异常(过高或过低)与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相关因素:病原体侵入新生儿体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体温调节机制。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更不成熟,体温波动更大,更容易出现体温异常。
护理措施:密切监测体温,对于体温过低的新生儿,可采取保暖措施,如使用暖箱、热水袋等,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对于体温过高的新生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松开包被、温水擦浴等,同时要保证新生儿的液体摄入,因为发热时水分丢失增加。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感染消耗增加有关
相关因素:新生儿败血症时,由于拒奶、吸吮无力等原因导致摄入减少,而感染又使机体的代谢增加,消耗增多。低出生体重儿本身营养储备不足,在感染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根据新生儿的情况,尽量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对于能吸吮的新生儿,鼓励其吸吮母乳或配方奶;对于吸吮无力的新生儿,可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喂养,保证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要注意喂养的量和频率,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以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
3.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相关因素:新生儿败血症时,体内存在病原体,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如不注意隔离和防护,容易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护理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接触新生儿的物品要定期消毒。将新生儿与其他感染患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于脐部感染的新生儿,要做好脐部的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更换脐部敷料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4.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与感染扩散有关
相关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病原体可通过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如有无精神萎靡、前囟饱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有无面色苍白、皮肤花斑、脉搏细速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抢救。同时,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保持其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为治疗和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5.焦虑(家长)与新生儿病情危重有关
相关因素:家长看到新生儿患败血症,病情较重,担心新生儿的预后,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向家长耐心解释新生儿的病情,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让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情况,增强家长对治疗的信心。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恐惧,给予安慰和疏导。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新生儿,如脐部护理、喂养等,让家长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中,增加其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针对不同人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的护理要点
1.早产儿
体温管理: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更容易出现体温异常。要将早产儿置于暖箱中,根据其体重和体温情况调节暖箱温度,保持早产儿体温稳定在36.5-37.5℃左右。同时,要注意暖箱的清洁和消毒,防止院内感染。
感染预防:早产儿免疫系统更脆弱,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触早产儿的医护人员要洗手,各项护理操作如脐部护理、皮肤护理等都要严格无菌。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营养支持:早产儿营养需求更高,且消化功能不完善。尽量给予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和适合早产儿消化的营养成分。对于不能吸吮或吸吮无力的早产儿,采用鼻饲喂养,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呛奶等情况,保证喂养的安全和有效。
2.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监测:密切监测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变化,了解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情况。根据体重情况调整喂养方案,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
呼吸管理: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等情况。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肤色,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眼部护理: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较高,要注意眼部护理,避免过度光照等刺激,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眼部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处理。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诊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和考虑,针对不同的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要关注特殊人群新生儿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效果,促进新生儿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