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如心律失常相关基因变异、心脏传导阻滞)、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以及药物和其他外界因素(如药物因素、过度饮酒、吸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不同因素在发病机制、年龄性别等方面各有特点,共同导致心律不齐的出现。
一、心脏结构异常相关原因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的结构形成出现异常,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情况,会导致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心律不齐。以室间隔缺损为例,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当存在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的血液会分流至右心室,使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如此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和心肌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心律不齐。
2.年龄与性别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和婴儿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并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在性别分布上有一定倾向,不过整体而言主要与胎儿发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关,如孕妇在孕期的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
(二)心脏瓣膜病
1.发病机制:风湿性心脏病等可引起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瓣膜病变会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肌需要不断调整收缩和舒张,长期的这种异常状态会干扰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不齐。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左心房及肺静脉的压力,引起心房扩大,心房扩大可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引发心房颤动等心律不齐。
2.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见于中青年,与患者童年时期可能患过风湿热有关。而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则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瓣膜退行性变有关。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心脏瓣膜病的进展,从而增加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
二、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相关原因
(一)心律失常相关基因变异
1.发病机制:某些基因突变可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从而引发心律不齐。例如长QT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心肌细胞复极异常,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2.遗传因素与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相关基因变异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相关心律失常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在性别方面,不同的基因变异导致的心律不齐在性别分布上可能有差异,但整体主要与基因携带情况有关。年龄上,从儿童到老年都可能因基因变异而发生心律不齐,儿童时期若存在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心律不齐的症状。
(二)心脏传导阻滞
1.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可导致传导阻滞,如心肌梗死累及传导系统、心肌炎导致传导系统炎症损伤等。例如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坏死,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进而引起心律不齐。
2.病史与年龄因素: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及相关心律不齐的风险较高。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本身存在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传导阻滞相关的心律不齐。而心肌炎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因为心肌的炎症损伤导致传导系统异常,引发心律不齐。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1.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功能。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的氧耗,导致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引起心律不齐,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律不齐的发生率较高,约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不齐表现。
2.年龄与性别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20-50岁人群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在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下,相对更容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而增加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
(二)电解质紊乱
1.发病机制: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会发生改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心律不齐。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细胞膜电位异常,引起心肌细胞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表现。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严重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不齐。
2.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长期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疾病可导致电解质丢失,引发电解质紊乱。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对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异常,也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老年人由于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在患病时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
四、药物及其他外界因素相关原因
(一)药物因素
1.发病机制:某些药物可诱发心律不齐,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又如,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能通过延长心脏QT间期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律不齐。还有些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物,可增强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导致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
2.用药与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药物引发心律不齐的影响。同时,患者的基础心脏疾病情况也会影响药物对心律的影响,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可能引发心律不齐的药物时风险更高。
(二)其他外界因素
1.发病机制:过度饮酒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酒精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还可导致电解质紊乱等,从而引发心律不齐。长期吸烟会使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可引起心律不齐。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发生心律不齐的风险都明显高于不饮酒、不吸烟的人群。而且随着饮酒量和吸烟量的增加,风险会进一步升高。此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也可诱发心律不齐,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律不齐;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荷增加,也可能导致心律不齐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