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孕妇面临诸多风险,对自身易致孕期并发症及分娩影响,对胎儿可致生长受限、宫内缺氧等;可通过孕前准备(控制血压、调整生活方式)、孕期管理(监测血压、定期产检、饮食管理)、分娩及产后管理降低风险;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孕妇有特殊情况,需针对性加强管理。
一、原发性高血压孕妇的风险评估
(一)对孕妇自身的影响
1.孕期并发症风险增加
原发性高血压孕妇在孕期发生子痫前期-子痫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的孕妇。子痫前期-子痫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孕妇出现头痛、视力模糊、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孕妇生命,如发生抽搐、昏迷等子痫发作情况,还可能引发胎盘早剥等严重产科并发症。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孕妇子痫前期-子痫的发生率较正常孕妇高出数倍。
此外,高血压还会增加孕妇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于孕期孕妇的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荷,使得心脏功能受损,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
2.对分娩过程的影响
在分娩过程中,原发性高血压孕妇的血压波动可能较大。宫缩时疼痛等因素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同时,血压不稳定可能影响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对胎儿的供氧和营养供应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胎儿的影响
1.胎儿生长受限
高血压会影响胎盘的血流灌注,导致胎盘功能不全,从而限制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儿可能出现体重低于同龄正常胎儿的情况,影响胎儿的出生体重和健康状况。多项研究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孕妇所生胎儿的平均出生体重往往低于血压正常孕妇所生胎儿的平均出生体重。
2.胎儿宫内缺氧
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还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胎儿缺氧会影响其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发育,严重时可能导致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高血压引起的胎盘血流异常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孕妇风险的措施
(一)孕前准备
1.血压控制评估
计划怀孕的原发性高血压女性,应在孕前就诊,对血压进行全面评估。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时再考虑怀孕。如果血压过高,应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到合适水平后再备孕。因为过高的血压在孕期会显著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
孕前应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富含钾、钙等营养素的饮食模式,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此外,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在孕前就改善身体状况,为孕期血压的控制打下良好基础。
(二)孕期管理
1.血压监测
孕期要加强血压监测,孕妇应每天至少测量1-2次血压,密切关注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有异常波动,如血压升高或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定期产检
定期进行产检是孕期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孕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评估胎盘功能等。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孕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需要根据孕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3.饮食管理
孕期饮食同样要遵循低盐、低脂原则,继续保持富含营养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保证胎儿的营养需求。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因为体重过度增加也会加重高血压等孕期并发症的风险。一般建议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5kg左右(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等情况有所调整)。
(三)分娩期及产后管理
1.分娩期管理
在分娩期,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孕妇的血压、胎心等情况。对于血压较高的孕妇,可能需要采取适当的降压措施来维持血压稳定,但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而影响胎盘血流。同时,要做好应对子痫等并发症的准备,如准备好急救药物和设备等。
2.产后管理
产后原发性高血压孕妇仍需继续关注血压情况。由于产后身体的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血压可能会再次出现波动。要继续监测血压,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同时,要关注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包括子宫复旧等,避免因为高血压等因素影响产后身体的恢复。
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的特殊情况
(一)年龄因素
1.年轻原发性高血压孕妇
年轻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可能对高血压对孕期的影响认识不足,但由于年龄相对较轻,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降低。年轻孕妇可能更容易忽视孕期血压监测等措施,需要加强健康宣教,让她们充分了解孕期高血压的风险,严格遵循孕期的各项管理措施。例如,年轻孕妇可能更倾向于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需要特别强调保持良好作息的重要性。
2.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
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本身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发生孕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除了面临上述常规的孕期并发症风险外,高龄孕妇还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风险增加,如糖尿病等。在孕期管理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各项指标,包括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并且在治疗决策上要更加谨慎,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二)生活方式因素
1.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
对于那些在孕期仍然保持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其血压控制难度更大,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类孕妇,需要加强生活方式干预的力度,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向孕妇讲解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帮助她们逐步纠正不良习惯。
2.生活方式较为健康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
生活方式健康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相对来说风险可能较低,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仍然需要严格按照孕期管理要求进行血压监测、定期产检等。因为即使生活方式健康,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仍然可能导致血压出现波动等情况,需要持续关注。
(三)病史因素
1.有长期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的孕妇
有长期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的孕妇,其血管等器官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孕期,这些受损的器官更容易受到血压波动的影响,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例如,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孕期血容量增加时血管的适应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和相关并发症。在孕期管理中,需要更加积极地控制血压,密切监测靶器官功能等情况。
2.病史较短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
病史较短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血管等器官受损相对较轻,但也需要重视孕期管理。虽然病史短,但孕期身体的变化仍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以确保孕期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