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肺部局限性、类圆形、直径≤3厘米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常见病因有感染、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其他因素,通过影像学、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进一步检查评估诊断,不同人群肺结节灶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儿童需谨慎诊断随访,老年人恶性可能高且要考虑基础病,女性病因有特殊因素,吸烟史人群恶性风险高需戒烟并评估。
一、肺结节灶的定义
肺结节灶是指在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中发现的肺部局限性、类圆形、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病灶边界相对清楚或不清楚。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后,有可能在肺部遗留结节灶。研究表明,部分细菌性肺炎患者在经过规范治疗后,胸部CT上仍可能存在直径较小的结节灶,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
病毒感染:像冠状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导致肺结节灶形成。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感染过某些病毒的患者,在康复后胸部CT可检测到肺结节,这与病毒感染引发的肺部免疫反应及组织修复有关。
真菌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受到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感染,进而在肺部形成结节。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并形成结节灶的风险相对较高,真菌在肺部生长繁殖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导致结节形成。
2.良性肿瘤
错构瘤:这是肺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主要由肺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组合形成。一般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胚胎发育时期肺组织的异常分化有关,通常通过胸部CT等检查可初步判断,典型的错构瘤在CT上有特定的表现,如可见脂肪密度等特征。
炎性假瘤:多是由于肺部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的瘤样病变。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性病变,由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组织细胞增生等多种成分组成。患者可能有既往肺部感染病史,炎性假瘤的大小不一,在胸部影像学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影。
3.恶性肿瘤
原发性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如腺癌、鳞癌等)和小细胞肺癌等。长期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肺癌的风险越高。此外,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等致癌物质,大气污染等环境因素也与肺癌的发生相关。肺癌在胸部CT上的表现多样,结节灶可能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恶性征象,通过进一步的病理检查(如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等)可明确诊断。
转移性肺癌: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形成结节灶。例如,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都可能发生肺转移。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肺部,在肺部种植生长形成结节。一般有原发肿瘤的病史,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4.其他因素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性粉尘,如煤矿工人长期接触煤尘,可导致煤工尘肺,在肺部形成结节样改变;石棉工人接触石棉纤维,易引发石棉肺,肺部出现结节灶等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肺部,出现肺结节灶。这是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肺部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及后续的组织修复等过程,从而形成结节。
三、肺结节灶的评估与诊断
1.影像学评估
胸部CT:是评估肺结节灶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胸部CT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情况等。例如,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称为微小结节,5-10毫米的为小结节。如果结节边缘光滑、呈圆形,良性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如果结节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内部密度不均匀等表现,则恶性的可能性较高。
胸部X线:对于肺结节灶的初步筛查有一定作用,但由于X线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一些较小的结节可能不如CT敏感,容易漏诊,一般作为初步的检查手段。
2.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热等表现,以及症状持续的时间;了解患者的职业史,是否有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情况;家族史方面,是否有肺癌家族史等。例如,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肺结节灶恶性的风险相对增加。
体格检查:一般肺结节灶较小时,体格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体征。但如果结节较大或伴有肺部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呼吸音改变等体征。
3.进一步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虽然这些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肺癌,但在肺结节灶的评估中可作为辅助参考。例如,CEA升高在肺癌患者中相对常见,但在一些良性疾病如肺部炎症、肝硬化等中也可能轻度升高。
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检查:对于怀疑恶性的肺结节灶,可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经皮肺穿刺活检适用于靠近胸壁的结节,支气管镜检查适用于中央型的结节。病理检查是诊断肺结节灶良恶性的金标准。
四、不同人群肺结节灶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
儿童肺结节灶相对较少见,其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等有关。例如,先天性肺囊肿在儿童中可表现为肺结节样改变。儿童肺结节灶的诊断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肺部组织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在检查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辐射,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儿童肺结节灶,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其变化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肺部病变的转归可能与成人不同。
2.老年人群
老年人肺结节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恶性的可能性相对增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评估老年肺结节灶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人进行肺穿刺活检等有创检查时,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老年肺结节灶,随访观察的间隔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一般建议密切关注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3.女性人群
女性肺结节灶的病因与男性有一定差异,除了常见的感染、肿瘤等因素外,女性的内分泌因素等也可能有一定影响。例如,部分女性在妊娠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肺部可能出现一些结节样改变,但多数为良性。女性在进行肺结节灶评估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生理特点,如妊娠、哺乳期等情况对检查和诊断的影响。对于女性肺结节灶,在随访观察中要关注与月经周期、内分泌变化等可能相关的因素对结节的影响。
4.有吸烟史人群
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肺结节灶恶性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吸烟会损伤肺部的纤毛等结构,影响肺部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肺部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对于有吸烟史的肺结节灶患者,首先建议其戒烟,然后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评估。戒烟有助于改善肺部的微环境,降低肺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肺结节灶的随访和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